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遗     
(以下“中东战纪本末”绩编、“中东战纪本末”第三编及“文学兴国策”三段资料介绍,原系“中东战纪本末”与“文学兴国策”中的三节,由于编者的疏忽,致未查出漏排,除郑重向作者及译者致歉外,谨补刊于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是用诗性的话语来表达的.<周易>之象、<诗经>之兴、<春秋>之笔,是中国文化诗性话语的三种表现模式.其中,易象用以寓理,诗兴用以抒情,史笔用以叙事.易象包括卦爻象、卦爻辞两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但不是抽象的逻辑的哲学阐释,而是直观的形象的诗性描述.从整体上说,易象是隐喻,是象征,易象所蕴涵的道理是宗教的,哲学的,但表达方式是文学的,象征的.<周易>以"立象尽意"的方式传达出对世界诗意解读,易象也就成为隐含<周易>易理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3.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典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化典籍的叙事技巧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文本叙事的元叙事技巧,二者共享同一叙事规范.本文提出古代礼经的三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建筑空间叙事运用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叙事技巧,礼经的建筑空间叙事采用间架设计结构、系统描述的总-分程序和起源叙事的返始描写.这些技巧启发了古代跨学科空间叙事理论用建筑概念"间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概念,影响了文学从总叙到分叙的叙事模式,形成从起源讲故事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的元叙事手法转化为文学叙事技巧并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三个相关层次的问题: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和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是中国式的侦探小说和西方式的公案小说;他们这样创作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文学的"偏食"和"误读";"偏食"和"误读"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文学传播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兴和入话有很多相似之处.<诗经>的兴与话本小说的入话都有开篇的结构意义,"兴"和入话相对于诗歌和正话都有过渡和类比的作用,两者都是原始诗性思维影响发展的产物,并形成一种由此及彼、兴发感动的思维方式.这种兴体思维对以后的叙事文学亦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屈原<离骚>、<九歌>中涉及到的宓妃、简狄、二姚、湘夫人、山鬼等女神为着眼点,探讨"女神"意象的宗教文化意义,文学审美意蕴,及其作为意象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人文精神的话语缘由 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教授等人对人文精神危机和失落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上海文学>第6期刊登了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紧接着,<读书>等多家报刊就此话题展开论辩,由此从南到北波及全国,形成了此后十多年来中国学界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9.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舍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刘明华先生主持的项目成果<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以下简称<阐释>)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蕴含着清晰而又浓郁的文化意识,著者以自由灵动、充盈和充满悟性的方式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而寓言是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性的一种样式.<庄子>寓言既包含主角、细节描写、情节等文学因素,也涵客逍遥、物化、无为等哲理玄思,两者难分彼此,圆融统一.深入剖析<庄子>寓言中这种文学非文学的现象,并试图以"文学他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庄子>的历史语境,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庄子>寓言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历着思想文化上的全面转型.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衔接和断裂中.文学面临着自我的重新归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女性文学在此种文化对话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言说"的困境.本文从海男的<妖娆罪>和<女逃犯>这两部小说出发,试图对当下女性文学的发展处境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小芳 《中州学刊》2004,(5):109-111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出了一种以诗的意境营构为主导的叙事主张,即追求叙事文学在单纯故事性之外的由氛围营造、虚实结合、缘情蓄意达到的情兴弥漫、境界深邃、余味无穷的效果.这种对叙事文学的诗化解读方式,反映了中国叙事文学及叙事学在抒情传统下生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英语文化的重要支柱.<圣经>中大量的有关人物、事件、动植物的词语影响了英语语言,而英美文学中许多创作题材、语言素材和题目,以及英语习语、英语词义派生、英语格言、英语委婉语等皆源自<圣经>.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而由文化理念、创作精神上的超越性立场嬗变为世俗化姿态,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种基本趋势.这既缘于中国文化原本就缺乏宗教式的超越性基因,也是传统实用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延续所致.<边城>和<围城>最先呈示出存在主义创作的世俗化迹象,8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文学的世俗化蔚为大观,并演变成两种致思途径:民间化叙事以及与"个人化写作"携手的日常化写作.  相似文献   

16.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17.
<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代表著作,人们习惯把<郑笺>与<诗集传>对立起来.但不难发现<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朱熹<诗集传>都产生了影响,<诗集传>对<郑笺>的继承较为全面,而最为突出的是,继<郑笺>文学质素的挖掘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对<诗经>进行文学诠释,此点成就最大.  相似文献   

18.
韩国裔美籍作家李昌瑞被誉为亚裔美国文学新星,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其代表作<说母语的人>有很高的评价.族群认同和多元文化思想是李昌瑞的成名作<说母语的人>里的两大重要思想.本文以巴特的族群认同与族群理论等为理论视角,解读主人公派克从主流文化追随者、亚裔族群认同者到多元文化支持者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分析映射出小说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张力,彰显了多元文化思想是亚裔美国人摆脱认同危机、走出边缘化,治疗"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戴遂良1892年编纂汉语教材<汉语入门>,书中选取中国小说<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家宝二集>,用当时通行的口语加以改写,反映了编者个人的文学观和语言观,同时又带有18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欧洲影响的烙印和19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印记.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将"五四"与晚清时期的白话文变迁相勾连,表明了晚清白话文与现代白话文衔接的可能性,对既有的论述构成了一定挑战,促使我们反思从晚清积蓄力量到"五四"最终爆发的文学革命中的其他源流,考察来自异质文化的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北宋熙、丰之际,中国文学选本生成与接受的基本语境从文学语境切换到道学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文选>的文学标准受到了空前的否定,<文选>第一次成为嘲风弄月的代名词.宋人对<文选>文学标准的发难在宋代和宋代以后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文选>的盛行趋势发生了逆转;对<文选>的苛评进一步升级和泛化;以道学标准增删<文选>文本成为一种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