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作为地方民俗文化中最为出彩的非祠堂和牌坊莫属。  相似文献   

2.
全国唯一一座女祠堂“清懿堂”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棠樾村西端,与棠樾牌坊群相邻。  相似文献   

3.
统治者掌控的祭祀权下移使得民间祠堂逐渐兴盛起来,并由此形成祠堂文化。祠堂文化蕴涵的审美意识形态主要表征两个方面,一是敬祖,二是旺族,且本质上是借助祠堂这种意象促进族群的发展。黄姚古镇以其多祠共聚的特色体现"和"文化,表征了族群的自我发展,维持着古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晋江陈埭丁氏回族祠堂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回族祠堂,为国家级文化遗产。本文从该祠堂建筑的平面布局、环境特色、营造理念、建筑造型等方面,深入地对该祠堂的建筑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略述祠堂     
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建有祠堂。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文化丧失、文化复兴及功能转型是祠堂研究面向当代变迁的三种解释路径。尽管三者的理论基础及观点不同,但都持有内群体理论预设,将祠堂限定于同族、同村等小范围社会。这在增进对祠堂认识的同时也限缩了研究视野。社会变迁及内外群体互动背景下,祠堂的社会意义问题难以在内群体假设下寻找到合适回答。探讨祠堂的公共转型,从日常生活角度考察祠堂中的内外群体互动,有助于更全面认识祠堂变迁过程及其之于行动者社会联系、社会团结的意义,克服内外二元论认识视角的不足,从而实现对内群体假设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江寨村有三座江氏宗祠,分别为江氏祖祠、济阳堂、梦笔堂。江寨江姓始祖江肇元,于明代从永定迁居大溪,以打铁为生。江肇元生有四子,万一、万二随母回上杭,万三、万四筑土堡于江寨,于此繁衍生息。江氏祖祠为万三这一支的祠堂,始建于清朝,已有300余年历史,梦笔堂为汀氏的大宗祖祠,供奉始祖江肇元。据族谱记载,江肇元以打铁为生,尝尽艰辛,  相似文献   

8.
9.
徽州传统农村社会的宗族观念比其他地区更长,这种宗族观念不仅规范着古徽州人的言行举止,而且也体现在当地的建筑中。本文以祠堂和牌坊为例,阐释凝结在其中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百柱宗祠又名经义堂,位于婺源县古坦乡黄村,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为砖木结构,由庭院、门楼、正堂、后堂、后寝组成,面积1200平方米。正堂中央悬挂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所题经义堂匾额,大梁上有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图案,雕工十分精美。四个石基深刻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纹饰。该祠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一,其照片曾于1982年到法国巴黎展出。  相似文献   

11.
祠堂画像最小的叙述形式为"叙述单元",不同的"叙述单元"构成不同的"叙述模块".各叙述模块在叙事意义上既具有独立性又构成联系,形成了"同构"的叙述状态和"连续"的叙事形式,并构成祠堂画像之"叙述整体"即立体叙述空间.祠堂画像各叙述模块既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空间延伸,也是墓葬主人于叙事意义上的叙述延展,每一个叙述模块都象征性地表现或展示着墓葬主人具有时间意义的不同的空间存在.祠堂屋顶画像不能简单地以"天上世界"来概括,它是陆地、水中与上天的模糊叙述体.祠堂画像由不同叙述模块所构成的立体叙述空问的构图形式和叙事方式,反映了汉代特定历史时期对生命永恒追求的崇拜和信仰,是这种成熟的崇拜形式和信仰方式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相同和类似的视觉表现和图像再现,还存于在汉代以"铭旌"为载体的画面构图上.  相似文献   

12.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本文以家族祠堂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阐释闽北祠堂的结构、隐喻、职能及祭祀先祖活动,试图探讨其与家族教育存在的关联性及历史传承状况,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家族精神,倡导奋发进取的社会精神,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代,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其宗祠上悬挂“世翰林第”,当之无愧。一进祠门过一天井是朝东的二重门,进入二重门后便是朝北的正祠,正祠下落为三开间,中间埕院,两翼护厝与正祠相连。正祠高耸宽敞,配有两厢,可以住人。  相似文献   

14.
商贤家庙     
彭祖,在我国古代是位赫赫有名的养生学大家、大彭始祖。据传他长寿八百余岁,续娶了七七四十九位娇妻,生养五十四子,颇有道家硕仙的风范。正因为他的名声遍及天下,于是在海陆丰(包括五云洞、陆河、五华、紫金)地区修建了一座专门供彭姓子孙纪念他的总祠。又由于彭祖是殷商时代的贤能人士,因而起名为商贤家庙。祠内雕龙画栋,收藏有众多名家真迹,艺术品味极高。  相似文献   

15.
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明、清时代遗存下来的古建筑,其中古祠堂是最为耀眼的,其数量有数百处之多。且大部份保存较完好,而今已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观光去处。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村民的住房多已几度变迁,而古老的祠堂却巍然依旧。那么,徽州古祠堂是何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权力运作的基础。"五四"乡土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庙宇祠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还是一处密布着价值秩序与权力关系的空间。首先,在清末"庙产兴学"运动的鼓吹下,相当一部分庙宇祠堂被改造为现代学校,这种空间转变具有思想启蒙的隐喻效果。其次,空间是权力实施的工具和手段,"五四"乡土作家写出了作为权力空间的庙宇祠堂对农民的规训和精神奴役。最后,作家们既刻画了庙宇祠堂空间权力在现代教育变革影响下的时代变迁,也注意到这种权力在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时经过适时调整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变得愈发强大甚至阴恶的荒诞现实。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嘉义县朴子镇,有一座红梁龙柱,牌楼高耸的富丽建筑,这里就是嘉义县黄姓宗亲们敦亲睦族的聚所——嘉义县朴子镇黄姓宗祠。主祀开基祖伯益公及历代列祖列宗之神位,并祀九尊黄姓先祖神像。宗祠的雕梁画栋,粉墙璃瓦,光彩靓丽,美轮美奂。宗祠正厅,拾级跨槛,可看到两座盘了石龙的红柱,石龙腾云盘旋,气势凌人,栩栩如生。在黄姓宗祠里,“龙”形图案或雕刻随处可见,除了龙柱之外,宗祠屋脊上弧悬部分,左右各腾起一只青龙,中间火球中央镂以“黄”字,象征护卫着黄姓宗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进步,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高级阶段的徽州文化,在这几十年里,已经大部份和将要全部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代表徽州文化的遗迹是应该保护的,如现存的几千座古祠堂就应该一个不漏的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歙县霞坑镇里方村始建于公元1400年间(明代洪武末期),至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是县内集多姓氏、多民居、多祠堂等文物于一体的徽州古村落之一。其中,以呈一字型排列的古祠堂群最为突出。这里的古祠堂气势恢宏,风格别致,雕梁画栋间尽现独特魅力,仿佛就是活着的历史,可谓是微州古建筑中的璀灿明珠!  相似文献   

20.
“节孝坊”     
“节孝坊”在顺德杏坛镇古郎乡圩坊附近,距百岁坊不远。建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项建筑,前临小涌,方向东,偏南20度,全高4.25米,底基宽5米,门宽3.3米,柱根有抱鼓石,现存四块。为旌表伍文光妻子林氏,孝奉家姑而立。坊表上额两面刻字,正面中央石匾竖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刻“节孝”,两旁石柱分别刻有“钦命广东布政使口口布政司口口处士伍文光妻林氏立”、“嘉庆三年立夏吉日建”字样。背面横批石匾刻“奕世流芳”四字,坊为花岗岩石构筑。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