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创作是否有东方主义倾向,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视角,对汤亭亭的三部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和《第五和平之书》进行探讨,指出其与“东方主义”复杂的纠结、嬗变过程:同谋——颠覆——超越。为跻身主流,《女勇士》实则成为东方主义的同谋;随着地位的确立、写作视野的扩大,《中国佬》则是对东方主义强有力地颠覆;《第五和平之书》的创作已走向拿球化写作,已然超越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和人性的善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社会功能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颠覆”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主流统治意识的反叛,而“抑制”则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对当时主流统治意识的维护。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消解过程中,人性得以充分展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实例,展示小说《京华烟云》中“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碰撞,进而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及其变幻莫测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研究瓦尔特·司各特的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中的文化冲突,避免了长期以来从作者意图角度研究文本中冲突的意图主义谬误。造成这种冲突的实际原因是作者试图颠覆主流话语的主观愿望和主流话语对于颠覆的成功含纳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颠覆”与“含纳”是指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建构“反叛性”女性话语时与清教父权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主要通过让女主人公海斯特诉诸于华丽的服饰、拥有神秘力量的波儿以及沉默的生活姿态三种媒介重构本来象征罪恶的红字,试图颠覆、解构主流权力话语;另一方面,霍桑与清教父权主流话语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他勾勒海斯特如此反叛的新女性形象只是为更好地说明清教社会内部存在的运行机制:清教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收编”与“含纳”激进性力量来稳定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的发展。霍桑通过海斯特“反叛”与“回归”双重形象特征展现出的“颠覆”和“含纳”,思考了清教新英格兰时期的社会运作模式,也为后世带来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运作模式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5.
海斯特·白兰和繁漪是世界文坛上较为著名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其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为了幸福和自由,她们抗争和努力.但是在种种男权势力和社会背景下,她们的抗争以悲剧而结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海斯特和繁漪的抗争结果走向了悲剧的两极,其抗争结果和抗争历程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回家》作为哈罗德.品特倍受注目的作品,展示了两性间权力冲突这一中心主题。追寻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确认的过程。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的身份、欲望依赖于男性存在。分析了《回家》中女性面对男性暴力的应策,以及颠覆男权、肯定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女性在与男权抗争的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俗文学以俗趣为旨归,无关乎圣教之道,与主流文统的自觉人文追求似乎背道而驰。但实际上,传统俗文学自有其人文意识内涵隐显于其俗趣审美追求之中。其中尤其通过对俗文学中世情之真、性情之真、本性之真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张扬与强调,表现出世俗意识形态对专制意识形态结构性制约的抗争、破坏与颠覆。它是以本真人性为人文依据,通过对文学人本叙事之可能性的不断拓展、探底与试错,通过对俗世生存的自然率真之美的赞许,张扬了一种人本主义价值观和文学自由精神,同时也为纯娱乐性的文学审美需要提供了人文意义上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虚拟交易和消费文化——评德莱塞《欲望三部曲》的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学界对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德莱塞的《美国悲剧》和《嘉莉妹妹》评介甚丰,但对他在长达半个世纪创作的、代表他一生创作思想和哲学思考转变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和《禁欲者》却着墨不多。本文探讨三部曲中表现出来的消费主义主题,剖析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他这种态度背后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协调和颠覆关系。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各地的父权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激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种种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简·爱>中的女主角简爱(Jane Eyre)一生中都在为自由、平等、独立和爱情而抗争,她具有超越女性传统性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对这一流派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它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系是把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关键。行为经济学不仅在分析范式上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所不同,而且通过过程理性替代实质理性,实际上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本土与全球的纠葛:贾樟柯电影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作品对于时代有独特意义,他给电影带来了另外一种表现途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及其青年亚文化是贾樟柯关注的中心。这一代人面临着社会经济高速转型,因此焦虑与不确定性就促成了对身份的寻找和发散性的表达方式。导演把他年轻的主人公置身于对本土与全球,政治往昔与当下大众文化之间的地域/空间纠葛之中。这种空间想象和时间变迁的创造性作品用例证说明了本土中国是如何抗争以及适应社会的转型,电影导演又是如何在独立与主流规范之间跨越。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早期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尽管不如他的四大悲剧成熟 ,但其中的悲剧精神和艺术特征都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对隐藏在该剧情节之中的神话献祭仪式和神话典故进行了挖掘 ,并通过对悲剧主人公性格命运的分析 ,阐明该剧痛苦与毁灭、抗争与超越的悲剧张力。  相似文献   

14.
张杨在新生代导演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个,最初他就是以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踏入导演行列。十五年间,张杨作品不断,其电影风格一以贯之。平民性的文化视角、都市温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回归令人印象深刻。张杨的作品虽有不足,但透过作品,观众还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精致流畅的艺术才气。  相似文献   

15.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多丽斯·莱辛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英国女作家的杰出代表,多丽斯·莱辛把笔触更多的放在描述普通女性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上。在她的笔下,女性意识也从萌芽到绽放,从茫然与无奈中逆来顺受发展到奋起抗争,追求美好人生。反映了多丽斯·莱辛本人的女性意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及对女权主义由排斥、否定到接受、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斯蒂文森虽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却不完全认同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在其《岛上夜娱》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呈现了不一样的白人形象和土著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白人的优越感。在探索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基础上,揭示了白人文明对土著人的压迫。虽然小说在某些方面仍被禁锢在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考虑到社会传统对作家思想的影响,小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博客文学的出现和流行,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打破了经典文学生产模式以及主流意识的控制,强烈地反映了平等对话的大众需求,呈现出后现代色彩的大众狂欢.  相似文献   

19.
皮奎特·托纳瑞,一个身患骨核病,身份被边缘化了的梅蒂族女孩;潜水鸟,一种在加拿大濒临灭绝的水禽,它的哀鸣诉说着由皮奎特所代表的少数族裔——梅蒂族在被置于“他者”处境下对身份的诉求,对话语权的抗争。本文从后殖民身份角度入手,来解读富含符号意义的潜水鸟所代表的边缘化少数族裔尴尬的身份困境,少数族裔在失语情况下对文化身份的争取,即便这样少数族裔也终难以逃脱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湮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作为象征主义集大成者、表现主义先锋及存在主义引航者,卡夫卡"西方现代文学先驱"之誉受之无愧。他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文学形象,而且还解构、颠覆传统叙事美学,创新、重构了文学本质与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其中短篇小说为蓝本,从叙事、人物、主题三方面出发,深入发掘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