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郊村落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近郊村落城镇化实质是一个近郊村落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复合性社会变迁过程,内在地包含着众多方面的社会转变。近郊村落的城镇化势必以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宏观背景,根据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和原则,确立"一体多元"的城镇化总体格局,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促"的城镇化发展机制,通过"边缘创新"探寻近郊村落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式和新路径,实施"公平公正"的近郊村落城镇化发展政策,走出旧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中国式边缘化"误区,破解近郊村落"痛感性变迁"和"怨恨式发展"的城镇化难题。  相似文献   

2.
近郊村落处于城市与乡村两大系统的交接地带,随着城市的空间扩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呈现出一系列边缘化特征:社会政策的边缘性、社会结构的混杂性、村庄发展的过渡性、社会成员的异质性。处于城市化过程的近郊村落正面临着城乡两种社会因子的交集,形成了独特的"边缘效应"。既为近郊村提供了发展条件、机遇和自主行动的空间,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缓冲带,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正确认识近郊村落的"边缘化"现象,合理利用其"边缘效应",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村庄的关系,实现城乡"融合"而非"融入",走"乡土型城市化"道路,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再集体化作为近郊村庄城镇化的应对策略,历史的逻辑与现实的需求是其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从村民再集体化的意愿角度分析,再集体化可以分为主动再集体化与被动再集体化两种类型。城镇化与农村地区的新发展其实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所以推进城镇化并不会最终造成村庄的根本性衰落。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质上就是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城镇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牢固确立人的城镇化建设的社会质量路径。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范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实质与核心,改变传统的以“物”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思路,从而在大力促进资源的城镇化、价值观念的城镇化、社会关系网络的城镇化和制度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提升城镇化的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的研究,多停留在物质文明层面,较多关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主体——农民的研究力度不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正在经历着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色转换过程。因此,重构农村精神文明,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树立“大文明”观念,对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和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的重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乡村按照城镇发展的方向,在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思想意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镇现代化水平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要以民为本,这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实质.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的重点有两个:(1)从城镇化区域结构体系来说,是发展和建设小城镇.这是由小城镇的性质、地位和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决定的.现在我国农村人口绝大部分都在中小城市辖区居住.发展和建设小城镇要坚持更新理念,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持续发展;扩大内涵,实现"三个转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运行物质条件;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2)从城镇化的内涵来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在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就必须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深化体制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论断为我国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绿色发展着眼于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立足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西安市城镇化发展实际,从生态建设视角研究其与西安市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运用DPSIR概念模型和熵值法构建评价指标及模型体系,针对西安市近5年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研究,明确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促进西安市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治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就意味着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在绝大部分国家都伴随着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目前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率10多个百分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施城镇化战略决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疆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主要基于城镇化水平测量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兵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兵团各师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及1954-2008年间兵团城镇化发展水平。纵横比较分析兵团城镇化状况,该文认为兵团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从1954年至2008年增幅明显,但各师之间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各师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提出兵团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协调好突出重点和均衡发展的关系,特别在推进兵团城镇化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师的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现行城市住房“过度商业化”模式给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负面效应,农村住房“自建”模式亦不利于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而城乡住房的“准公共品化”将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有效率,住房“准公共品化”政策的关键是在盘活现有存量房的同时,由政府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平价房.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背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选择。我国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城镇化的成本与效益等因素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依据。在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中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搞城镇化建设的做法,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科学干预、合理引导,从而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村落是农村的基本生活聚居点。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人口应该向小城镇或城市集聚。但是,一些地方的镇区发展缓慢,村落迅速发展并向拟城聚落转化,在广州等地还出现了周边村落繁荣,镇区反而萧条的“谢顶现象”。①一、村落拟城化现象及其特征村落拟城化是指村落向一种拟城聚落的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农村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成都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提出我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带乡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并从小城镇所具有的推进成都市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功能论述了成都市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明显低于全国工业化水平,且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个社会进步。因此,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原因,寻找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对科学合理地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快速推进的中国城镇化正将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带入到以现代、后现代为主要特质的“城市社会”,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所取代,经历了价值观念从一元向多元交织演变、道德观念从“乡土伦理”向市场伦理演变、习俗观念从“乡土本色”向现代性多元演变的过程。对于中国城镇化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其中乡村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的变化,是最为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观念发生了百年以来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8.
[提要]城镇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自身也有着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正确转变的内在需要。实践中,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其后果的“合意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为了能够探索出一条正确有效的城镇化模式转变路径,文章尝试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移的空间”、“转移的意愿”和“转移的动机”三个维度对城镇化模式进行类别划分,理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城镇化模式形成的逻辑,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再根据城镇化后果“合意性”的评判标准,对不同城镇化模式得以实现其“合意性”结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认为,农民原有的“自然禀赋素养”是形成“合意”城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正确转变过程中的行政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是蒙古族聚集的纯牧县地区.当地新牧村的建设以及牧区城镇化的发展,对民族经济的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结果显示,阿左旗新牧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城镇化建设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等紧迫问题,因此推进阿左旗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牧民素质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新牧村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过程,是这一过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发展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贵州城镇化面临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综合承载力低、城镇化体制矛盾突出等问题。通过加强规划的引领,促进城市群发展,实施“五个100工程”等举措,贵州城镇化建设一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