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译者习语翻译这种语际交际活动过程,探知习语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揭示翻译过程中的概念合成与空间转换,解释表层化的语言形式及翻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翻译就表层而言,是不同语言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语言的表征能力不是内在的,而是源于心灵的意向性,语符所属的语言与具有的意义都是主体意向性指向客体对象的结果.同时,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本质,是语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过程至少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三个主体.这些主体的意向性在翻译活动中构成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网络,使其成为协调并实现各个主体意向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翻译就表层而言,是不同语言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语言的表征能力不是内在的,而是源于心灵的意向性,语符所属的语言与具有的意义都是主体意向性指向客体对象的结果.同时,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本质,是语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过程至少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三个主体.这些主体的意向性在翻译活动中构成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网络,使其成为协调并实现各个主体意向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素有争论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忽视了在具体翻译活动中“条件”的重要性。翻译单位的实质是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在语言层面上的映射,翻译单位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的主体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翻译单位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始终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固定的翻译单位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源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视阈,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或缺失或片面。即便有翻译学派凸显译者主体性研究,仍囿于“离身”视角。译者主体的具身观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使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内涵和本质得以体现与细化。译者作为具身主体,在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中生成翻译认知并进行翻译实践;生成性使译者形成独特的生命姿态,译者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翻译也由此呈现不确定性、关系性、偶然性和差异性;“技术”对翻译的介入使译者的“身体”技能得到延展,译者具身实践的方式更多样,译者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角色。  相似文献   

7.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诗歌翻译场域与译者惯习关系契合或失和的考察,着重指出译诗的选材、诗人国别以及主题的选择和语言形式均受制于抗战文化场域的规则,同时译者惯习能动地建构和形塑翻译场域,投射出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交际与译者心智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翻译的过程是人类所经历并体验的复杂心智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认知、情绪取向和意识状态等众多因素。从心智模型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心智模型”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且有生命力的尝试。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送必定通过译者心智模型密切地关联和过滤。译者的心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助益或影响了译者对于原作语言形式的体验及其意义的表征推理以及其在目的语中意义及语言的选择和表述,从而决定了译文的语言风格及意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缩合是英语口语体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这一现象在翻译文本是如何体现的?研究以葛浩文《呼兰河传》初译本和自我重译本为语料,对比两译本中的缩合现象,探究译者自我重译的特征。研究发现:重译本中缩合现象出现频率更高,形式更丰富,更贴近原创英语的特征和使用规范。重译中缩合形式使用频率升高与目标语规范和期待规范有一定关系,是目标语规范化与译者主体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译者自我重译呈现出明显的翻译规范化特征,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又“为读者考虑”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0.
“原语效应”与语言迁移是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矛盾的一面,原语效应要求保留原语形式,而语言迁移有时则需要脱离原语形式,避免“死译”、“硬译”.通过对二者的对比探究,寻找解决二者矛盾的途径,即语境.语境是翻译过程中如何选词,如何确定词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参考,即意义取决于语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语境的需要决定是否保留原语形式,进行有效迁移,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整个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1.
蒯因的“初始翻译”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相对性特征既涉及译者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又涉及目标语言使用中的意义表现“倾向”。在蒯因那里,“初始翻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译者总会在现实的和可能的语义世界中追求与言者之语义的同一,当然,这样的“同一”追求在外延主义的要求下又总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回到译者与言者所处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上来。不论“初始翻译”如何体现意义确立的“倾向”决定,译者与言者的主体性地位总是为我们提供语言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基础,即作为理性存在的纯粹语义基础,翻译的“不确定”只是我们走向“确定”的过程与环节,人类社会语言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遵循着共同性的理性规定与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ESP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英语交流或职场英语交流,MTI科技笔译教学除了涵盖专业英语的检索、分析和使用等ESP语言教学外,还需要按照翻译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以T/TAC-2016笔译服务要求为例,分析行业标准指导MTI科技笔译教学的意义、特征和核心。将行业标准纳入MTI笔译教学,意义在于明确笔译员培训的内容和能力目标,其特点表现为:课堂聚焦整个项目流程;课堂评估以实现客户要求为参照;课堂组织以合作式学习为基本模式;教学目标凸显对多种岗位能力的要求。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可总结为“一个中心贯穿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译者对源语作品分析理解后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语境。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和欣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从而完成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了英文-中文或中文-英文翻译中达到"功能对等"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在当今跨文化交际的时代,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应同时具备双语(bilingualism)和二元文化(biculturalism)交际能力,从而在翻译中架起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