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质转化论     
作者针对传统理论对量质研究的缺陷,重新界定了量质以及量变质变的概念,提出了事物的层次和局整关系量质以及量和质的相对性、相互转化性等问题,为社会、自然、思维领域进行数学研究提供了哲学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哪里来的?一般人都会回答说是从艺术形象中来的。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要回答艺术的价值何处寻的问题,首先要弄清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艺术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它的直接现实性就是一定的物质媒介材料的结构,这构成艺术存在的第一个层面,我们称为物质媒介层。它是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材料系统,如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绘画的线条、色彩结构,音乐的音响结构等。这是一种物质规定,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事物,而是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所以我们称它为物质媒介层。它自身就是一个质形统一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法学领域,还是经济学领域,人们在讨论产权问题时,都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是一个权利体系,有它自己的结构层次。产权作为一组权利涉及产权权利范畴,对于产权的权利范畴,分析论述比较多;产权是权利体系或者产权有自己的层次结构,却很少得到说明和解释。这就使人们在讨论产权的权利范畴时,不辨产权权利的层次、位阶而一并使用,众说纷经,莫衷一是,造成了产权权利范畴运用的混乱。本文力图对产权的层次结构加以描述,以展现产权权利范畴层次结构的画面。根据法学和经济学对产权的讨论,产权的权利范畴概括起来包括:物权(自物…  相似文献   

4.
人权宪法保障的层次结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世豹 《学术研究》2004,(10):66-69
宪法是人权保障书。人权宪法保障包括价值宣示、制度构建与权利救济三个层次结构。新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基本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 ,拓展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拓宽了基本人权救济方式 ,使我国人权宪法保障制度趋于完善。宪法修正案在完善我国人权保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流通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艺术流通中供求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了艺术流通过程艺术商品价格的形成,探讨了艺术商品流通的规律性.然后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观点和新思想,丰富了艺术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 ,揭示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的内在逻辑过程 ,考察了当代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五次产业群体兴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及其经济与文化意义 ,剖析了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双重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与社会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方式 ,并为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行提供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史研究自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提倡后,扩大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渐趋沉闷的传统史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反思历代修史“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因而他在其史学活动的后期,潜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并强调“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党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即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那末,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国史学界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四说: (一)民族矛盾说。杜烈原认为:“当时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曹汉奇同样认为: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并从阶级的剥削、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汉族地主价级也受到歧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翼之也持这样的观点:“元代末年社会矛盾虽然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  相似文献   

10.
李定文  任远 《兰州学刊》2008,(11):21-24
忧患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市场的状况如何,这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因为尽管农村市场的销售量并不很大,近几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农村一般只占到百分之四十左右。但它关系到约九亿农民即全国大多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安定。与城市市场相比,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农村市场进行专门考察和分析,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农村市场的类型或性质,一是探讨农村市场的运行。本文试图考察前者,意在揭示农民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阐明农村市场类型或性质及其对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将对…  相似文献   

12.
13.
美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可感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所以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范畴来考察美的存在,可以看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不同构成。所谓形式美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在合乎规律的联系中所显示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离不开美的形式。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内形式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内部的组织联系。外形式是指事物外部形象的具象形态。在外形之外还有一种表层缀饰形式,它是外形式的一部分。形式美就是内形式与外形式所显示的审美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正> 利率或利息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市场、特别是其中的资金子市场建构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以及它在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我们对利率或利息的内含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慎密的研究考察,这种研究考察的不同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目前金融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和政策取向。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在于,我国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决定和利率运动与马克思曾经做过经典分析的利率决定和利率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率或利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开始就是在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特殊背景下,作为货币资本的一种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的。因而,马克思考察利率或利息时有几个重要的经济前提和经济内含。第一,马克思就资本生产和资本运行提出的利息和利率关系,是一种资本内部的关系,是由资本存在形式引发的一种资本增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8.价值转化相关效应规律(相关效应律) 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的价值在本质上或表现上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价值或某些价值在时间与空间上或其他形式上实现了价值转化,也同时影响了其他价值的转化,特别是主导价值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发生变化,对其他的价值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某些价值的变化影响到其他价值的转化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叫价值转化相关效应规律。常见的价值转化相关效应有“规模效应”、“乘数效应”、“马太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虚拟效应”、“附加效应”等。价值转化“规模效应”。价值转化各种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整体效益。适度规模的集中各价值转化要素使各要素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节约,使其价值转化代价或成本的下降,进而大大地提高整体的效益。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就是一个显著例子。价值转化“乘数效应”。某一价值产生变化,使其他价值成倍的增加的效应。西方凯恩斯学派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投资乘数理论以及迈达尔的极化效应理论就是这种“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6.
整个完整的价值学体系是由价值哲学、价值学、价值转化学、价值转化工程组成的庞大学科体系。价值哲学主要研究价值观,价值学主要研究价值的本质特点与运动变化规律,而价值转化学属于技术科学,主要研究价值转化规律与方法,价值转化工程是研究价值转化的软技术。鉴于国内外对价值学的研究主要是价值哲学,对真正意义的价值学研究甚少,而对研究价值转化规律与方法的价值转化学则几乎空白。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实践双向转化规律聂世明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以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方向相反的双向转化运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转化,既是主体--客体功能关系的实质内容,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现仅就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转化的物质基础、内在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两个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那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否有一个发展过程?我认为,按劳分配有两个不向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论述按劳分配的阶段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恩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驳斥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和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的基础上创立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日趋猖撅,实践证明遏制职务犯罪重在预防,预防职务犯罪已经成为新时期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笔者欲就职务犯罪的源流规律、建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机制的思路发表一家之言。 一、职务犯罪的源流规律 毋庸置疑,标本兼治乃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正道所在。而  相似文献   

20.
风格是文艺学、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艺术创作实践中,风格现象纷繁复杂,因此,风格理论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尽管前人曾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何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从而指导和推进创作和鉴赏实践,至今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所作的探索,也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一、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风格是什么?这是风格论研究首先碰到的理论难题之一。对此,历代风格论大家曾作过多种阐释。这些阐释便构成了风格论研究的基本历史线索。我认为,风格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客体风格论”阶段,即以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风格说”。亚氏在《修辞学》和《诗学》中把语言作为风格的同义词来研究,不但从语言学与修辞学角度把风格看作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