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代汉语“主-动-宾”结构的多义性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除一般的“施.动.受”表义模式外,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使动”、“被动”、“为动”、“对待”等意义,不同意义类别的“主—动—宾”结构句可区分为主语是施事者的句子、主语是受事者的句子和主语既非施事者又非受事者的句子三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宾·之·动”和与其相关的“宾·是·动”、“主·之·谓”两种句式分别比较,讨论其异同。并以此为基础,从历时演变上观察“宾·之·动”句式的发展,提出“宾·之·动”中“之”字的词性在战国时期已由最初的代词转变为连词了,  相似文献   

3.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活用为“致使性”及物动词的一种文言语法形式,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而“双宾语”是一个谓语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一种句式,属于句型结构的范畴。南开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读本》早已打出了“为动双宾语结构”的旗号,而应用更为普遍的“使动双宾语结构”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汉语处置句不同于Inuit语的逆动句式,处置句中"把"的宾语是基础生成的,并非由后续实意动词移位的结果,不存在宾语降级现象,故不可以被定义为逆动句.处置句同逆动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宾语同被动呈逆向分布.处置句可被分为处置意处置句和影响意处置句,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打击意及安置意句式.处置句内部有题元角色的重要性差...  相似文献   

5.
数词本来就是表示数目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数词的用法相当灵活,也较为复杂。特别是文言文中数词动化的用法更为突出,有它自已的语法结构和规律。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因此,它应当引起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加以注意。如果对数词动化的不同用法概念不清,就很容易对某些话产生歧义和误解。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谈古代汉语数词动化的用法也极少。事实上这种数词动化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现就这方面的语法情况举例说明之。 A、基数词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它在句中作谓语。①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 ②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6.
吴艳 《天府新论》2004,(Z2):263-264
考察重动句的两个动词性成分的语义关系、补语的语义指向、句法结构特点来分析重动句的结构类型,不难看出重动句应归入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7.
考察重动句的两个动词性成分的语义关系、补语的语义指向、句法结构特点来分析重动句的结构类型 ,不难看出重动句应归入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8.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将·补”句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四个阶段。这一句式中的“将”字词性为助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宇的动词意义,至唐代已正式虚化为助词。宋元为助词“将”的发展期,至明代达到兴盛期,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动·了·趋补”句式。由于这一句式中的“了”和“将”所出现的环境和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很难并存,结果“了”逐渐代替了“将”,至清代,开始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9.
:“名 (代 )·之不·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 ,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 ,通过比较互证 ,论述“名 (代 )·之不·动”式并非动宾结构 ,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深入分析了进入"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即M+PP结构]人称代词的语义特点和指称特点,以及修饰语的四种语义构成--指称性、陈述性、修饰性、限定性;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和认知语法的主观性理论,结构主义的分布、比较、变换等研究方法,从共时角度探讨M+PP结构内部的语义关联特征--降级述谓结构直接建立语义联系,得出M+PP结构是修饰性向心结构和语义双指结构的结论,最终阐释了M+PP结构的深层语义功能在于变陈述功能为指称功能.  相似文献   

11.
易匠翘 《云梦学刊》2000,(5):102-105
段落的组织是段落意义与段落中心意义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段落各语句句义的控制。如果每一语句的句义既能有别于其它语句,又能同一于其它语句,段落就能在多元的段落意义中形成单一的段落中心意义.围绕这一观点,文章从段落意义与段落中心意义矛盾形成的原因、矛盾解决的途径及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探讨,并分别形成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与翻译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翻译主要是意义的转换,翻译观和意义观之间一般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感觉句子具有句子意义、说话人意义和现象意义:句子意义是可以充分翻译的,说话人意义通常也是可以传达的,但可能因为原作者双重的说话人意义而给译者带来麻烦,现象意义可能导致弱式不可译,但并非所有感觉句子因此而不可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14.
臧克和 《北方论丛》2001,1(1):77-84
句样原为中国古代诗话里的固有品目。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结构类型过程中,已经不满足于前人的、日常语言的习惯结构方式,因而进行加工扭曲、创辟出一种异乎前人的、有别于日常语言习惯结构方式的新的言语形式。这种新鲜的言语形式被创辟出来之后,如果进入了社会语言系统,它就会逐渐定型,形成某种语言结构类型的套语匡格,也就是所谓句样。因此,句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语言学研究们所曾经表述的:任何一个句样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句样的表层结构是指作创辟出来的新的言语形式,深层结构是指业已为新的言语形式所取代、并未在作的上下出现的那种日常语言的习惯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从1924年至今,汉语语法学界对这一传统课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隐现句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研究课题的独立化、研究视野的拓展化、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研究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今后,隐现句的研究可以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并要有语言类型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商品的营销,而广告口号的形式美对广告的宣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倾向使用整句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英汉广告口号的设计与翻译上。以均衡美及严整美为原则,英语平衡句与汉语整句广告口号在句法、语篇结构、语义关系及修辞格式上具有共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句和短句各有其文体功能,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  相似文献   

19.
戚晓杰 《云梦学刊》2007,28(2):140-143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分X比Y式、X比YW式两种类型。X比Y式的否定式远远多于肯定式。这说明其动词“比”是一个处于虚化过程中的成分;X比YW式包括差比句、异比句、疑比句、等比句四种类别,等比句几近枯萎,其“比”仍带有一定的动词特性。  相似文献   

20.
言语意义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的意义并非囫囵的团块,而是具有不同层次。就人们对其言语表达效果的期待以及表达策略来说,不外乎明示、暗示和寓示,因此可以把言语意义分为明示义、暗示义和寓示义三种。理解到哪一层次的意义,决定了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