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雕版印书出现之前,书籍都是手写的,称之曰"本".唐、宋之际,伴随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产生附加式合成词"版本"(板本),意思是版印之"本",此乃"版本"一词之本义.两宋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版本"词义不断延伸,覆盖面愈来愈大.一书经多次传写或印刷、制作而形成的种种不同的本子(或称作:物质形态),统名之曰:版本.  相似文献   

2.
尽管丹托的"艺术界"理论体系和迪基的早期"惯例论"都是以"何为艺术"为基点,并遵循着传统艺术哲学的路数来寻找艺术的本质定义,为艺术和非艺术划定界限,但隐藏在艺术本质追问背后的"何为艺术"或"艺术如何获得其资格和地位"的潜在问题却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美学理论的既定格局,显示出超越分析美学视线,从文化主义和社会学理论汲取养分的趋势。这一倾向在迪基惯例论的后期版本中将重心移至艺术界框架结构的尝试中体现得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分析美学关于艺术定义的专题研究中,乔治·迪基是最著名的一位美学家,他把艺术定义为"一种创造出来展现给艺术界公众的人工制品",他的艺术制度理论使人们关注艺术所处的外在条件和制度.迪基后期借助于语言哲学的最新发展对他的艺术制度理论进行了辩护和发展,使之更加实证化.迪基艺术制度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艺术定义太过于空洞,而艺术定义根本上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定义问题是当代西方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滥觞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美学围绕着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展开了论争。以魏茨为首的一批分析美学家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其后的后分析美学家则驳斥了这种不可定义论,其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又称“惯例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丹托指出了艺术品的共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迪基受丹托的启发,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将“体制”这一社会学要素引入“艺术界”理论中——关注艺术品资格在社会现实语境下是如何获得的问题。因此,丹托尤其是迪基的体制论标志着美学进一步脱离艺术品本体论的轨迹,向文化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已成为当代关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5.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日出>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其再版本较之初刊本和初版本更完备;开明本改动最大,充满国家意识形态修辞;"剧本选"本是初版本与开明本的合成本,但又有新的改动;"戏剧二版"本承续了"剧本选"本的修改,是一个更适合演出的本子;四川本是曹禺最后的改定本,却又不及再版本那样完备.这些不同的版本是<日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变体,其实是不同的文本.这涉及文学史如何叙述具有不同版本的新文学名著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7.
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和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也大略有三种版本:"刊本"、"三联版"和"新修版"."三次修改"和"三版"可能是总体情况,实际上,具体于每一部作品,有的可能只有一次修改,也只有一个版本,有的作品可能不只三次修改,也不只三个版本.不论是"三版"还是"三次修改",都有很多疑问,需要学术界做进一步研究."金学"要走向成熟,要深入发展,"版本"研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布洛克对传统的"艺术"概念从四个层面作了多角度的审视:艺术品是由人的特殊意图造成的;艺术品是对事物的非功利性审视的产物;"艺术惯例"与艺术创新并不矛盾;"艺术"概念具有开放性.布洛克的理论具有理论的包容性与整合力.  相似文献   

9.
李安纲《西游记》论以三条版本论断为基础,简言之为:现存最早的世本删去了唐僧出身的第九回;清人汪忄詹漪据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加以恢复和补足;清本《新说西游记》是最接近原作的版本。本文认为诸说均经不起版本验证,差错迭出;且异说纷纭,向无定论,故不足以为版本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品,如湿壁画、木板画、帆布画、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以及教堂、礼拜堂、世俗公共建筑及私人住宅、花园、别墅等,都是赞助人委托艺术家制作的.在赞助体制下,艺术品的产生往往与审美无关,赞助人通常是怀着特定的宗教、政治意图委托艺术家制作艺术品的.他们并不期待艺术家表现出个性和独创性,而是希望他们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或语言来表达和宣传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可以说,就意太利文艺复兴时期来说,"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美学理想还很遥远,艺术的功利性价值,特别是其在表达宗教虔诚和宣扬政治理想和价值观方面的功能仍是艺术消费的首要考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先论证十卷线装的"大安本"是冒充初刊的盗版。从而谈及崇祯本中自称"原本"的内阁文库本、张评本中以形形色色的装作原刊初版的本子均非真正的初刊原本,以此说明越打扮成"初刊""原本"的的本子,越可能是假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外语翻译不仅是文字形式的转换,更是文化构建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本文从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方面透视了文化在外语译本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阐释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翻译中的深层蕴合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甲戌本”与“庚辰本”不是脂砚斋的二评本与四评本,两个本子有不少相同的错字,它们来自同一个带有错字的底本。甲戌本与底本之间还有一个“工作本”,“工作本”按照底本过录后,增补了来自别本的异文和批语,又经重抄,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甲戌本。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韩礼德首先提出关于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意义表达的不同变体不只是在词汇层,还应该在词汇语法层。词汇隐喻包含在语法隐喻之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类型。对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的原著与简写本之间概念意义表达的变体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原著中的实际运用及其发挥的语言学和文学的功能;归纳典型的一致式在简写本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奥义书是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存世的奥义书极多,然而它们大多产生很晚,一般公认属于吠陀时代的奥义书只有十三种.奥义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印度古代许多哲学流派如吠檀多等,都是奥义书的直接或间接继承者.奥义书也真实地反映了印度当时的思想探索方法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英译汉中的英式汉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需探讨的问题繁多,诸如直译、意译问题;等值、等效问题;语境、风格问题等。古往今来,学者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已见不少。从语际翻译的角度看,译文都力求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表达习惯。但是,由于译者有时过于重视原文的词义与形式,即狭隘的语义对等意识和呆板的形合意识,因而不时会出现晦涩,佶屈聱牙的英式汉语。本文拟就这类现象提些看法,并运用“译文功能论”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现有版本Internet协议的提高和改进成为必然.本文介绍了Internet协议第四版本的不足以及未来第六版本的特征及优点.  相似文献   

18.
宪法文本是一定宪法价值的载体和外在体现,宪政逻辑是反映宪政价值的理论体系.宪法文本与宪法逻辑并不只是一种关系,这是造成宪法与宪政背离原因之一.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还不完全反映宪政逻辑,推行宪政必须有一部反映宪政理念、符合宪政逻辑的宪法文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必须从人权保障规范、国家权力规范、宪法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宪法修改一定范围内消除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上紧张关系,调适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的关系是深化我国宪政建设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19.
"《左传》原本"这一说法最初是由顾颉刚先生明确提出来的,是指《左传》最初的成书形态。通过对《汉书.刘歆传》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相关史料的详细解读可以发现,"《左传》原本"并非刘歆"引传文以解经"之前的"《左氏春秋》",而实为"《孔子史记》",它构成了先秦《左氏春秋》及此后各种传本的骨干。虽然《左传》在历时两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屡有增改或分合,但其核心即"《孔子史记》"的内容却基本未变。弄清"《左传》原本"即"《孔子史记》"或"《孔春秋》"这一事实,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左传》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在处理叠字翻译时,应忠实于原作,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