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邸利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5):24-30,55
如何理解北宋“道学”的核心精神,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的内容。吕大临的思想特色在于他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力图阐明儒学道德修养的心性工夫路径,从而显出道学的实践意义和话语转换,而这也恰是以往道学研究未能充分注意的内’容。因此,研究吕大临思想,对于深化和反思当代道学研究的得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礼学呈现强烈的批判性。老子从道的高度考察礼,批评礼和礼治在政治层面的危害性和理论层面的不合理性;将礼的神学根据———天、帝、鬼神置于道的宰制之下,并从本原论方面予以证明;在论述学道方法的同时,讨论了学礼的方法———“益”;但是,老子将“道治”的实现寄托于天子、诸侯,违背了其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化设计,还对丧礼和祭礼有所肯定。 相似文献
3.
郭晓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80-88
本文认为,被看作道学家的横渠,其学说只有在道学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才是合理的解读.横渠"气"学的要义不在于建立一种"气"的本体论,而在于与之相关的工夫论.就工夫论而言,横渠最大的贡献是从"气质之性"的角度来讨论"气"的问题,从而将人的气禀问题引进到道学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4.
刘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4-18
王闿运是近代湖湘礼学大师。他受湖湘经世学风熏染,抱持“通经致用”的学术理念,力主从古代经典中寻求拨乱致治之道,提出“礼治”本于“自治”的礼学经世论,并以“读礼、析礼、明礼、践礼”的具体措施,将其治经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38-42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6.
王施懿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3-47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礼数与礼意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珍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5-89
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无论是礼器,还是礼的仪节,都有一定数的规定,它是构成践礼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单方面强调礼数的优先性,或礼意的重要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践礼主体的人,作为礼仪规则的表现者,他与礼的数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礼数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礼的完成。只有行礼者的礼数与其名位相符、与其表现的礼意相符,才能恰当地揭示礼的形式及其内容之间的显现与被显现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3):129-130
在宋明理学史上,吕大临以先后从学于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二程而知名.不过,由于他既没有建构不同于张载、二程之外的独立理论体系,地位仅限于传承而已,又加上著作的佚失,故而长期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中只被置于关、洛二派的学术流衍附带提及,其专题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晚近以来,随着理学研究的推进和视域的扩展,张载、二程、朱熹的一些门人也得到较多关注,学界已出版多部相关专著.邸利平博士的《道由中出——吕大临的道学阐释》(中华书局2020年版) ,是新近出版的一本对吕大临思想再次进行探讨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梅珍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3):53-58
传统社会中,人与他人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礼学关系,礼的行为可以归纳为恭敬撙节退让这六个字。在礼学中,无论是“敬”的理由,还是表现“敬”的方式,都带有浓厚的经验性特征。礼与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儒家的恕道是礼仪中敬让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广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3-12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又是从经学思想中升华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宋明时期许多理学家的语录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七十九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这些语录反映了对理学家经典文化的一种深度理解。由于传统教育是经典教育,理学家的一个最终目的和手段,就是用理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并通过经典教育来传播和宣传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长春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4):18-23
廖平经学有其独特的政治视野。从这一政治视野出发,廖平对中国古典政教体系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反思。他批评宋儒尊孟贬荀不得其真,误解《大学》"修身"之旨,昧于时势错认"道统",先知后行,颠倒人天。这些批评既是针对宋明儒学内在的义理结构,又涉及到宋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于思考当代儒学的发展如何超越宋明儒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5-30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相似文献
14.
庄存与的经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开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53-59
庄存与的经学虽以《公羊》学为主,但又具有以六经为宗,不守门户;专明大义,不重微言,以求致用的两大特点。而他所言大义包括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与形而下的政治层面,最为接近董仲舒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贯云石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儒家经典的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透视贯云石的现存作品,其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经学思想,其主要表现在奉儒崇经、经世致用、创新释经方法和兼融释道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吴建民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65-68
"经世致用"论是古代文学功能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治世"说、"明道"说、"教化"说、"美刺"说、"劝善惩恶"说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经世致用"论的基本理论系统。"经世致用"论体现了儒家对文学功能的态度。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形成,与经学密切相关,因为经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神。"经世致用"论不但在古代文论史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建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
唐诗在主导的人文精神、批判现实精神和抒情言志的艺术等方面从<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复杂、庞大的体系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从而铸造了品格昂扬健康、充满人文情怀、现实精神和抒情艺术再创辉煌的唐代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8.
姚淦铭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50-57
国学大师钱穆的两汉经学研究方法论是值得悉心体味与总结的。本文主要论其四个方面:破门户之见,自由研究经学;辨析时代潮流,深知经学精神;就史以论经,史学与经学互动;广心沉智,持平而论。循此不仅可以有效地研究经学,而且还可以卓有成效地推演到整个学术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吴象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1):25-29
梅山儒礼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一脉相承,虽然有神秘的程式,但无论是框架、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我国儒家所倡导的平等的人本精神。单从祭祀活动所选取的祭祀对象就可以解读出梅山儒礼呈现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谐生活、兼济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陈松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74-77
汉代今古文之争 ,是经学内部之争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分疏 ,但更应统观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 ,因此在通观中更应有分疏 ;汉代经学虽然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 ,但汉代文学并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