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杨卫军 《晋阳学刊》2008,4(3):44-46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其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价值选择,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智力圈”时代的现代人需要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内容在于对当代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文化、价值内蕴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其实质则在于呼唤理性的新启蒙,探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基础,积极塑造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高度文明社会所需要的集主体性、创造性精神与批判性、宽容性品质于一身的“新人”。  相似文献   

3.
张首先  马丽 《阴山学刊》2009,22(3):78-80
科技伦理蕴涵着人的能在力量和内在需求,人的力量和需求的维度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对科技伦理的任何解读如果脱离了社会制度框架就难免会披上抽象的形上外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揭示了科技伦理的本真内涵,澄清了对科技伦理的种种误读,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带来了技术乐观主义,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合法性根据。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 的历史源流和现实原因的揭示,分析和批评了两者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佯谬。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人类主体主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环境伦理学要想发展就要实现超越。只有超越两种中心论,走向实践论的主体主义,才能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哲学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看法,是不同范式的生态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基本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一方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现代色彩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它而言,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残酷,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显得虚伪。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广泛价值概念。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个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实践联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对它们关系的认识程度。从唯物史观看,自然是被体验到、被认识到、被意识到和被实践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认识,有生成演变逻辑。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强调人与自然内在同一性,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守正创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确概括。  相似文献   

11.
冯雷 《理论与现代化》2005,1(4):31-35,46
受到环境伦理学质疑的近代自然观,不仅包含把自然对象化、人类支配自然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人向自然贴近的一面。环境危机应该成为继续意大利人文主义对自然和人探索的契机。当代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非完全逸脱于传统伦理学的主题,相反,它通过自然环境这个载体,向人们重新提出了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严重性及其危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生态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转变,分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通过扩展道德关怀对象的外延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弱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这一概念类的属性,提出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这二者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把生态危机简化为伦理价值问题,却忽略了价值观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一不足,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入手,强调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环境危机反思:重估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有必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早期的顺应发展到近现代的对立是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造成这种对立有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原因;相应地从多方面去重塑入与自然的关系,使它和谐、协调,是摆脱危机的现实出路,是环境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法律的价值关怀大相径庭,作为法律终极价值的自由也各有旨趣。从生态法和科技法的角度解读,现代法律自由观被赋予了人与自然向度的新内涵,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同构。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结合平时教学体会,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本,本文阐释了讲授“和谐社会”构建的“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之必要,并从“人与自然关系”衍变的角度透视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马桂英 《兰州学刊》2007,(12):177-180
长城是冷兵器时代人类发明的卓有成效的军事防御工程.文章通过对我国长城特点的分析及两千多年来长城位置的变动相关因素的探寻,揭示出长城位置变动所折射出的历史时间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非人类中心主义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以自然人化、人自然化、话语普适性的虚妄以及环境实践的偏失等为主要表征,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种明确的社会批判视角。作为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差不多同时兴起的一种绿色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正视人与人之间的正义,强调变革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以及注重批判特定而不是抽象的人类整体等。这一独特的社会批判旨趣可以在诸多层面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带来某种启发和借鉴意义,并可深化当前的环境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郭水兰 《学术论坛》2007,30(6):41-44
针对我国理论界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大家都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