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杰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藏传佛教判教直接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相关判教论说,印度佛教中对“三藏”分判是藏传佛教判教的来源.具体来说,藏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佛教中对宗义、经典、密乘和根器4种形式的判教,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判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寂护的判教与道次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邦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93-100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佛教修行的见、修、行、果等各个方面。寂护作为印度佛教的集大成者,在"见次第"方面树立了典范。他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思想按次第排列,为佛教徒的见地修证搭建了步步升进的阶梯。他把中观思想彻底地贯彻在教判之中,奠定了西藏佛教教理判摄的基本格局。受其影响,"中观"、"渐修"等词汇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3.
论吉藏判教理论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天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34(5):20-23
学术界公认的以“二教三法轮”概括吉藏的判教理论并不全面。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吉藏的判教理论, 认为吉藏的判教展现了较为复杂的理论层次,一方面体现了他反对以“时”判教,整理、反思、综合印度 佛教,将印度佛教视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判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调和、折衷色彩以及他的 判教方法同他的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而导致其尝试建立中国化佛教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马鹏翔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6):20-23
冯友兰先生所著贞元六书中的《新原道》一书,体现了冯友兰先生丰富的判教思想,是贞元六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标准,评判中国哲学史上各主要时期以及各主要学派的哲学思想,并以自己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为结,阐述了新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本文对《新原道》的判教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陈荣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17-22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圣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92-96
菩提流支是以"半满二教"为核心,确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最后归结到"一时异说""大小并陈"的"一音教"(即"一时教")。将"一时教"落实到佛陀说法的方式,即是"顿教";而将教法落实到修道者的修行历程,则为"渐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地论学派整个判教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彭博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6):123-130
自新世纪以来,甘青地区藏传佛教的研究,在佛教传播发展与民族文化关系、教派及经典、寺院建制、僧传人物、实地调查与文献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赡的成果。本文对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索南才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98-102
藏传佛教自20世纪40年代末传入台湾,直到70年代才由欧阳无畏在自宅设帐讲授《现观庄严论》、《中论》、《释量论》、《俱舍论》等,并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藏传佛教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参与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多,成果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9.
白欲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6)
“实践的智慧学”是康德对古希腊“哲学”意义的揭示。牟宗三通过“实践的智慧学”哲学古义的诠释,以及“哲学”与“教”统一性的证明,为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奠立哲学王国中的合法地位,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融通拓展出理论的地平。在“实践的智慧学”诠释基础上,牟宗三借鉴康德哲学对儒释道三教进行了现代哲学的建构,并展开“圆教判释”。牟宗三的“圆教判释”,是“实践的智慧学”意义上的“哲学判教”。 相似文献
10.
藏式佛塔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在藏区僧俗信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倡导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藏式佛塔作为藏族文化的代表,更应挖掘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近些年,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藏式佛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藏式佛塔的研究,对国内近百年来有关藏式佛塔的研究进行回顾,在分析以往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评述近百年来国内藏式佛塔研究问题与不足,为今后深入研究藏式佛塔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1.
星全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长期以来,活佛及活佛转世对藏区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进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显著特征。该文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转世程序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并指出了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纪华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71-75
[提要]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设立蒙藏管理局、蒙藏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藏传佛教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并通过笼络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领袖等措施,力图在动荡的时局中增进对藏传佛教的管理,强化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政府通过敦请佛教高僧进行抗战宣传,揭穿了日本觊觎蒙藏的野心,使蒙藏各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边疆稳定。本文对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管理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维护边疆安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元代回鹘藏传佛教文献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回鹘佛教文化依旧兴盛,但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具有浓厚的藏密色彩。现今所刊布的文献大多出自吐鲁番地区,且多收藏在国外,因此国外对该领域的研究卓有成绩,国内研究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5.
崔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20
通辽市藏传佛教文化具有历史底蕴深厚、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极大满足游客求异的旅游心理和宗教式情感需求的特点,它赋予科尔沁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通辽市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平措卓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6):112-116
藏传佛教包含不同的教派,这些教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传承制度,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师徒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传承的主要环节,可以说“师徒传承”制度贯穿于藏传佛教的整个传承过程;同时,藏传佛教得以形成和发展,是与历朝历代的权力中心的扶持以及地方首领和普通百姓的供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马学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20-126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有一整套理论体系 ,而它对人体绘画比例的论述 ,独树一帜。通过对藏传佛教艺术典籍《佛身影像相》中关于佛像比例的分析 ,和与西画中关于人体比例的对比 ,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关于人体比例的论述具有很大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43-45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作为我国宗教旅游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涉及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还较少。探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其开发运用,将促进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安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9-42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索南才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犹如手足.藏传佛教以缘起性空为究竟见地.以"菩提行"为趋向完美的行为和道路.藏传佛教哲学观的理论基石是缘起理论,藏传佛教的人天善法和解脱法都是以此理论为根本依据的.藏传佛教不仅有出世间的功用,还包含了世间的功用,就世间功用来说,以"菩提行"利益众生;就出世间功用来说,也以菩提智慧断生死流,获平等法,至涅槃界."菩提行"的这种世间功用通过施舍、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蜜多途径,作用于个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