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宗教关系论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了宗教关系的内涵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诸多关系,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教分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观点。新时代宗教关系论体现了人民立场、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历史思维和世界眼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的建构框架。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在于人文生态的建设。在建构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人文生态建设是其应有之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乃是人文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掘我国宗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宗教问题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就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强调在我国现阶段,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很显然,这是党中央对"相适应"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论断.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塑社会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建立和改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社会各主体积极能动地互构,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工作要在新世纪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适应、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主席论述"积极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实践篇,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战略辩证思维。对待宗教,习近平不主张"收"、更反对"放"、提倡"导"。"导"是领导、引导、疏导,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建立在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依法管理,是建立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导之有方,就是要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抓住民心、抓好发展。导之有力,就是要实现"外延式"管理与"内涵式"管理的统一,培养支持"爱国宗教团体、人士"与形成"强大合力"的统一,抓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与推进全局的统一。导之有效,是要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中国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共融共通,实现信教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提出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主张,旨在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源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世界交往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揭示了文明演进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追求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与希望。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说明,多样文明可以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宗教因对世俗社会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使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无法忽视它。而无神论的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宗教如何和谐相处,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尤其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明晰宗教在我国意识形态圈层结构中的位置、明晰宗教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政教关系的本质是我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淡化宗教身份,强化中国公民意识;固本培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理性信仰,化外驱邪;界分政教权限,严格依法治教等方略亦重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国际环境滋生了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文化"排异"反应,"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时有发生。对此,应积极进行深入的对外文明交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求同存异,加强沟通了解,互相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成果,挖掘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性基因让其"走出去",把外国优秀文明"迎进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应深刻认识"各美其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美人之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美美与共: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之内在意蕴。极力彰显新时代"现实之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题中之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之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新时代"加强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交融;发展共性文化,促进文化相通;践行‘一带一路’,构建文明之路;开展人文合作促进多元交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传播渠道并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之实践进路。在相互平等、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深化与他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使中外文明以交流实现互鉴、以互鉴促进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走出去"、世界优秀文明"迎进来",推进世界各国文明深度交流交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为中外文明交流构筑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习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阐明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四个"必须",首先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不仅是对新中国以来宗教工作经验的最新的精辟总结,也包含了中华文明对待宗教问题的历史智慧。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信仰。一方面宗教是推动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从中世纪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宗教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它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表现形态,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背后要素。但中国,宗教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从中华文明历史智慧的角度谈宗教问题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说的"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比较以往的宗教政策,本届宗教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集中在"一个引导""两个化"以及"五大宗教关系"上,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宗教法治化的中国化、宗教工作的法治化与积极协调五大宗教关系。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层面则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宗教法治化方向的"中国文化引导"等新思想、新方针与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宗教信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推动"一带一路"的积极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宗教信仰的意义及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加以阐述,从统一战线理论、群众工作角度分析中国宗教的现实处境及其基本定位,强调对宗教的积极引导,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一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与社会和谐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教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宗教转换自身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总进程的主旋律,正是文明交流互鉴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破解全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从动力论角度来看,文明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外生动力。文明交流互鉴动力论深刻剖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构成与支撑,有力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人类社会进步走向并作出合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地区。从宗教心理学的视角看维吾尔族信教群众的宗教心理特点,宗教心理在促进其心理和谐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信教者心理和谐有利于新疆社会稳定与和谐,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宗教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由积极探索、蒙受挫折、拨乱反正和稳步推进等阶段构成的历史进程。六十多年来,虽然其间也走过一段弯路,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前行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是宗教立法逐步完善;二是宗教工作方针与时俱进;三是宗教自身建设逐步加强;四是宗教对外交流日趋活跃;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逐步成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新中国的宗教工作在曲折中奋进,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是坚持两条战线作战:既反对右的倾向,又反对“左”的倾向;其次,是坚持推进宗教工作的法治化;再次,是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方针;第四,是要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最后,是要充分认识宗教的“特殊复杂性”。只要继续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宗教工作就有望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就,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有望越来越趋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就有望越来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8.
“平安寺院”建设活动是近年来青海省组织实施的旨在规范寺院管理,切实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实际困难与问题,维护教职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活动.它的实施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密切联系当代中国实际政治进程,阐发宗教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围绕主题,首先明确宗教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原则: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法律上互相监督,信仰上积极适应;具体实践路径,可分别从价值理念引导、制度设计参与、公民主体培育三个方面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本质及其表现的理论、关于宗教工作根本宗旨的理论、关于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理论。19号文件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原则正式确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目标体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