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伊斯兰教五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内容及显著特征之一。本文引据大量中、外文资料,考证、论述了伊斯兰教五功产生的源渊及其发展的过程。在中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伊斯兰教五功的特征,并主要揭示了中国伊斯兰教五功的特征。指出在伊斯兰教的各个派别中,伊斯兰教五功都是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道堂模式——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道堂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派。其成员以回族为主体,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和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及藏族,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作为一个宗教派别,西道堂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派宦中唯一没有受到国外伊斯兰教某个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西道堂的始传人马启西笃信伊斯兰教,同时又是一名秀才。他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悠久,穆斯林长期生活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已很难读懂阿拉伯文的经典教义,所以主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哈瓦利吉派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瓦利吉派是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宗教派别 ,是由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队伍中分裂出走的一个派别。该派代表着下层社会的游牧民、释奴和一切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人进行着反对封建贵族政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将印度禅法改造成中国禅宗,反过来它又极大地影响中国文化。禅诗是这种影响的重要体现。苏非是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思想派别,苏非文学是其重要产物。禅宗、禅诗与苏非、苏非文学有极大的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介绍与比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和认识禅宗、禅诗和苏非、苏非文学,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是它由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转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新传播地域的社会状况,作出不同程度的调节和调适.驱动伊斯兰教向超民族宗教转化的源泉与活力来自于其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兼容并蓄的因子.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哈萨克族化"的历史.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传统信奉的萨满教之间的文化整合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具体表现,而伊斯兰教"草原化"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前言 西道堂,是清光绪年间出现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派别之一,由甘肃临潭旧城回族秀才马启西先生首创。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西道堂无论在其宗教信仰,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里,都表现出它的与众不同和非凡的生命力,从民国年间起即引起了研究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神秘主义者通过自身非理性、神秘的感性经验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基督教异教诺斯替教、犹太神秘教派喀巴拉及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教派对博尔赫斯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博尔赫斯本人善于运用玄幻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特殊的小说形式,其作品映射出神秘主义的芬芳与温静。  相似文献   

11.
回族和伊斯兰教血肉相连,特别是饮食习俗,大都继承了伊斯兰教“以清净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的规定,而又稍有差异。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在教派上都属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虽然回族穆斯林按照各自对道乘所持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又分为格迪目、虎夫耶、哲合忍耶、尕迪林耶、伊合瓦尼等派别和门宦,但对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的遵循和实践却同出一,几百年来严守着教律经典。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俗,使回族人民长寿、健康、清洁。 本文试从回族的饮食习俗追溯它的伊斯兰教渊源。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义学是一门研究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体系的博大精深的传统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薄弱,关乎伊斯兰教义学的许多概念甚至伊斯兰教义学这一名称本身的含义尚需进一步探讨。因此,深刻剖析术语“凯拉姆”之内涵及其与伊斯兰教义学之关系,对于我国宗教学特别是伊斯兰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武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种宗教都十分喜爱,尤其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情有独钟。但《中国纪行》中记载的那位钟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明代皇帝并不是明武宗,很可能是弘治皇帝。至于明武宗喜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不过是其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他不可能是一个伊斯兰教徒,也不可能是一个藏传佛教信徒,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当做儒教替代物的"叛逆"皇帝。  相似文献   

14.
政教关系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到七世纪后期的阿拉伯社会为背景,分析了当时的有关社会现象,进而揭示了初期伊斯兰社会政教关系四方面的主要特征:①宗教领袖与政府首脑集于一身,②宗教规约与社会立法合而为一,③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溶为一体,④宗教派别与政治集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派别意识和地理区隔是形成寺坊隶属结构的两大主因。在全球化、社会改革、教育普及、人口流动和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农村伊斯兰教寺坊结构开始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教派观念淡化,村落行政权力下降,寺坊成为村民重要的交往和互动空间。乡村宗教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世俗化、教育式微、寺坊人口下降、活动和号召力减弱、阿訇供养隐忧等困境。伊斯兰文化的传承、读书与念经的关系、寺坊人口的保持和稳定、新的宗教思潮的应对、宗教资源的分配、宗教社区的吸引力及其功能和角色等问题,将是未来农村伊斯兰教面临的较为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其迅速传播一直是伊斯兰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社会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认为伊斯兰教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传播,最根本的因素有三个:1)阿拉伯半岛浓烈的宗教氛围;2)犹太教、基督教的影响;3)国家政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浅析宣化冈建筑群的中阿建筑特色及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化冈建筑群作为一处中国伊斯兰教胜地,其在整体布局和单元技法上融中国传统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风格于一体,在建筑美学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作为历史上"回儒对话"的结晶和中阿合璧的典型范例,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建筑群,具有建筑学、回族学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认宗教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现象,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解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的作用问题。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宗教。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的制度。它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和研究伊斯兰教的历史,揭示其社会历史作用,是当前宗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伊斯兰教的产生,历来学者只述其是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客观上对阿拉伯社会起了一定的历史推动作用,但对穆罕默德如何创立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教这一历史现象同阿拉伯社会的内在联系,则涉猎较少,且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圣史学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一门传统学科,主要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生平历史进行研究。从圣史学的最初发端到发展成熟,再到今人对圣史学的重新解析和专题研究,其中不仅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开展对圣史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穆斯林正确理解和把握伊斯兰教的中正仁爱思想,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宽容精神;而且有助于人们客观、公正、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文化,消除误解,促进文明对话,维护社会和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