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共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与方法论径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学的危机不在于它缺乏一个统一议题,这恰恰是其优势所在。真正的危机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滞后制约或限制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削弱了公共行政学指导公共行政实践的作用和功效。公共行政学必须形成一种适合于应用性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或传统,而不是照搬主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实践界应当就适合于公共行政的合理研究方法和研究可接受性的合理标准不断地进行讨论、争辩、审议和论证,并用之来指导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是公共行政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嬗变,在整个社会处于骚动和对政府持不信任态度的背景下,一批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场运动以其极具挑战性的理念对公共行政后续发展中的许多思潮,包括民主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和重塑政府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共行政学的危机不在于它缺乏一个统一议题,这恰恰是其优势所在。真正的危机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滞后制约或限制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削弱了公共行政学指导公共行政实践的作用和功效。公共行政学必须形成一种适合于应用性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或传统,而不是照搬主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实践界应当就适合于公共行政的合理研究方法和研究可接受性的合理标准不断地进行讨论、争辩、审议和论证,并用之来指导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末到如今,公共行政学在一个多的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此,有学者称之为范式的转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公共行政学还没有从根本上超出管理行政的范式。在我们看来,就公共行政学本身来讲,它的确还没有出现范式的根本转型。然而,同传统的行政观念或思想相比,它已是对传统行政观念或思想的一种根本转型。目前,全球行政改革运动的深入、持续发展表明,公共行政学范式的真正转型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逻辑史研究,存在特殊和普遍、同和异、肯定和否定等方法论问题,关系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向、前途、结果与科学性,亟需讨论。  相似文献   

6.
库恩的范式理论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之后便被学界广泛应用,在公共行政学领域尤是如此.尼古拉斯·亨利提出的公共行政范式发展五阶段理论,代表了当今公共行政学界运用范式理论梳理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深入分析和理解范式概念及范式转换理论内涵之后则会发现,现代公共行政学的范式转换并未出现,从初始阶段发展到常规科学的现代公共行政学,正经历着范式内的理论演进与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福克斯和米勒曾指出:作为一种可接受的治理模式,传统的治理已经死亡。思考公共行政的建构,我们势必要以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来对待。后现代的视角能为我们的政策执行和行政建构带来诸多有益反思,这也是现代公共行政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打破陈旧框架的束缚,打破某种思维定式,打破官僚制的束缚,这样,才能真正为公共行政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费勒尔海迪的《公共行政:一个比较的视角》及其比较公共行政理论作出﹒评述.该书以各国政府的官僚机构和行政发展为研究核心,围绕为什么比较、比较什么和怎么比较三个维度展开,对于比较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及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包括研究的焦点、研究的框架、知识的获得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梳理及评论,描述比较公共行政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透视当代比较公共行政学理论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行政学的方法谱系中,无论是经验研究法还是规范性研究法,其本质均为逻辑—实证的操作化变体。伴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逻辑—实证分析范式显现出相当的不可自适性。这主要表现为线性逻辑、机械还原、工具理性与建构理性以及主—客二分在面对公共行政网络化、整体化、不确定化以及价值多元化趋势时的不可自适。然而,复杂性视角对公共行政变得日益复杂的事实却有着方法论层面的更强的涵摄力。在复杂性视角的统挈下,公共行政的研究需从物的实在转向关系的实在、从化约还原转向跨层次的整体综观、从线性思维转向网络式的交互思维、从主—客二分转向天人合一的深度触诊。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行政学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得以陆续恢复,并在接下来的20余年中得以快速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在表面的繁荣背后,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和隐患.实现行政学中国化应该以关注中国本土的公共行政问题为基础,以西方行政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系统为工具,关键在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从具体的研究方向来看,比较行政无疑将成为中国公共行政学未来潜在的强劲增长点,其学术价值和发展远景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国公共行政学界广大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法学视野下,我国公租房制度体现为一系列贯穿权力逻辑的公共政策实施脉络.以此为参照系,通过认知客观环境、明确价值取向、选择具体供给模式的行动体系分析,可以发现,基于普遍福利的公租房供给区别于特殊福利的行政给付,创造城市发展的流动居住空间以满足公民的发展需求才是其真正致力于实现的,因此公租房制度要避免在准入与退出机制中陷入福利误区.而最终,行政法治逻辑中的公租房制度的正当性体系需要有效性、可接受性、形式法治等因素的共同支撑.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公诉     
行政公诉的直接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进而在根本上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因此,对于纳入行政公诉的案件范围的理解不宜过于机械和窄狭。而且,行政公诉只能是"为民告官"而不能是"官告民",否则将会陷入"以法治民"的非法治状态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将认识论分析与实证工具相结合,分别从概念的生成机理、概念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概念的误用及迁移、人们的思维定势及心理习惯、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等层面,对中国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的创新策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切实实现理论与现实状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努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化、理性化伦理氛围,切实消除社会原生政治和行政文化在改革进程中所显现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责任与道德、伦理息息相关,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价值目标.本文以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基本背景,考量公共行政责任的内在价值指涉:一是其伦理规范价值,要求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既定的行政伦理规范要求,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二是其德性价值目标,即要求公共行政主体通过德性之内化及行政德性人格之塑造消解具体管理情景下的行政选择冲突和价值冲突;三是其正义诉求,即公共行政及其主体必须尊重和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最后,从对公共行政责任如何实现的探讨出发,提出伦理规范与道德德性并重,从规范到德性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行政学视角来分析,本质上,主权起源于社会治理。从学理上看,共同体设置主权者主要是为了提供和维护公共产品。主权和主权者是两个历时性的概念。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发展到后工业化,主权的属性将从私人属性逐渐回归其本质的公共属性,主权者也从私有属性的主体转化为公共属性的主体。行政行为的行动逻辑是行政责任结构形成、责任链条传递和责任实现的逻辑。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责任结构从农业社会以秩序为主导发展到工业社会以效率为主导,并在后工业社会的合作共同体中形成以公平为主导的责任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道德建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以德治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只有加快以限权为中心的政府体制改革,改变政府的不道德作为,推进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道德的社会惩戒机制,把道德考核作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才能实现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通过对该文件相关论述的展开分析,发现其中蕴含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简政放权、去行政化三大基本的行政逻辑。从理论上对三大基本的行政逻辑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了每个行政逻辑的理论前提,以及由理论前提所推导出的基本内涵,并对基本内涵进行适当的展开和阐述,这对于当前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是行政征用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在我国,公共利益概念并没有得到任何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而具体的解释。从学理上说,公共利益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综合共同利益论、公众利益论和公共理性论等多种解释,通过确立某种法定的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来认定公共利益,从而为行政征用设置有效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统筹兼顾: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以统筹兼顾作为方法论依据,实质上就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来支配公共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选择,指导公共政策主体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方案,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具体落实。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未能始终贯彻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作为根本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提高政策制定者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断调整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将我国行政公益诉讼主体划分为以检察机关为主体的第一层级和以公民、公益代表以及其他诉讼主体为主体的第二层级,进而通过立法、法律解释等方式明确不同主体的原告资格,理顺不同层级主体原告资格之间的关系,是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建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