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选》选录的碑文、墓讠志、行状等碑传文,用骈体写作,崇尚对偶、辞藻、声韵、用典等修辞美,对传主的德行、功业等叙述往往概括笼统,与散体文传记如实地描绘传主的话语、行为等风格迥异。把《文选》所选蔡邕、任昉、沈约的碑传文,与《后汉书》、《南齐书》所记同一传主的篇章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差别。由此可以看到骈文特殊的叙事方式,并帮助理解《文选》选录作品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2.
谢肇淛是明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述颇多,入仕后多有政声,《明史》卷286《文苑二》中有其传记。但传文仅有四十六字,记载本就不详,又据《明史·选举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民国《长乐县志》《列朝诗集小传》《明通奉大夫广西左方伯武林谢公墓志铭》《中奉大夫广西左布政使武林谢公行状》等文献资料考证可知,谢肇淛中进士的时间、终官右布政使和所著书目的记载均有误。除此之外,以修史时间长、体例严谨著称的官修《明史》中类似的错误与不足之处也为数不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一、《大易则通》怎样到黑龙江落户的《大易则通》十五卷闰卷一卷,清胡世安撰,清顺治十八年(1661)其孙胡蔚先家刻墓本,十六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封面题:“井研胡少师著大易则通”《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胡世安,字处静,号菊潭,四川井研县人。据《〔光绪〕、井研县志》及《胡少师志铭》记载,胡世安生前著作共有三十六种,其中研究《周易》的著作四种:《梦易》、  相似文献   

4.
唐“籍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永宁坊条首云:(坊)东南隅,京兆籍坊。按《唐六典》、《通典》《唐会要》以及两《唐书》等,皆不见有“籍坊”之制。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永宁坊条,照录《长安志》此句原文,并于其下注云: 按此,《长安志》文。籍坊未详,或徒坊、病坊之类。俟考。以徐星伯学识之渊博,亦困于史乏记载,而无从考其制度。且喜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所  相似文献   

5.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永宁坊条首云:(坊)东南隅,京兆籍坊。按《唐六典》、《通典》《唐会要》以及两《唐书》等,皆不见有“籍坊”之制。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永宁坊条,照录《长安志》此句原文,并于其下注云:按此,《长安志》文。籍坊未详,或徒坊、病坊之类。俟考。以徐星伯学识之渊博,亦困于史乏记载,而无从考其制度。且喜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所  相似文献   

6.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在历史上流传着多种版本。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全宋词》收录的版本与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所刻此词存在几处不同,除此之外,地方志和历代评论性诗话的记载也有几处不同。经考证,现有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和人们所熟知的《全宋词》版本均非少游原文。  相似文献   

7.
《史记》三家注引《说文》校补“大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三家注在注释中用《说文解字》共139字次,是宋代以前引用《说文》较多的资料,也是目前所知保存最早的《说文》材料。其中83字次的训释和大徐本《说文》有程度不同出入,从中可以发现大徐本的错误,纠正今《说文解字》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郑和远洋航行的伟业,《明史》、《明实录》均有记载。明代专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书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张昇的《改正瀛涯胜览集》,顾蚧的《海槎余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除此之外,明代的石刻碑铭,如福建长乐南山三峰塔寺的《天妃灵应记碑》、江苏娄东刘家港妃宫的《通番事迹汜碑》及近年江苏太仓发现的《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等,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邗"为古国名,《说文》收入邑部,许慎对其字义、读音等进行了说明。考之《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许慎依据汉代行政区划对古邗国地理位置的说解存在问题。清代的"说文四大家"在解读《说文》时均未发现这一问题。清人在释"邗"字时,不仅未能理解许慎本义,而且有偷换概念之嫌,即以"邗沟"或"邗城"替换许慎所言"邗国"。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长兴县相继发现有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撰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书写的碑文《圣井铭并叙》、《长兴县令题名记》、《梦鼎堂记》三石(下面分别简称为《圣井铭》、《题名记》、《梦鼎堂》),撰写时间同在明隆庆元年(一五六七年)十月十日。《圣井铭》是横碑,高92、宽147、厚25厘米,文21行,行16字,四周刻有花边。碑原树在下箬寺(又称广惠寺,今在下箬公社杨湾大队,距离县城东五里)。据长兴县志记载:下箬寺原是陈霸先的故宅,陈霸先即南朝陈武帝,在位三年,庙号高祖,年号永定,是“吴兴长城下箬里人”。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为其大兴土木。宫内还有一井,相传陈霸先出生时,井水突然沸涌出来,陈家里人以此水为他洗浴,因此做了皇帝,故日圣井。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到了明  相似文献   

11.
《明史·选举志二》关于崇祯四年武举史实的记载存在讹误,除了明史专家郭培贵教授指出的"武举殿试自此始"不确,其依然存在两处错误:其一,方逢年和倪元璐二人并未奏请武举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其二,崇祯帝并未赐王来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相似文献   

12.
尧禹二帝葬攸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尧陵者都以《汉书·地理志》之说为失 ,禹陵之在浙江亦与《山海经》、南岳之《禹王碑》不合 ,因此尧陵禹陵之确切地点大有重新研究之必要。大量记载表明此二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造成二帝陵误传的主要原因是司马迁未认真研究《山海经》和《禹王本纪》 ,这直接影响到《汉书·地理志》之记载。通过大量的史料 ,并按《帝王世纪》和《山海经》所指引的方向进行实地考察 ,可以发现二帝均葬于攸县高枧乡。有关部门应组织考古专家前往核实  相似文献   

13.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太清丛林,肇建于清康熙四年,(一说康熙二年)即一六六五年。据《太清宫丛林历史志略》和光绪七年建立的《太清宫物建世系承志碑》记载,时值“奉省畿内,旱且甚”,“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由郭守贞主持“特建道庙一区”。伊始,名为三教堂。至乾隆四十三年时,房屋计三十五楹。翌年,赵一尘任监院,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丛  相似文献   

14.
民国三碑     
介子平 《山西老年》2010,(10):50-51
丰碑或以巨硕或以威武醒目,名碑或以撰文或以书法赫然。以撰文流传者,民国以来著名者有三,一为陈寅恪先生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一为冯友兰先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为胡适先生的《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  相似文献   

15.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谒墓记》: “道尤三年(1823),……五月二日庚午,至宁国县(安徽省)、方家冲,谒小溪公墓。……乙亥,至独山,谒定九(梅文鼎)公墓。墓有碑曰: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萧轩杨公墓碑》补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卷二十二《萧轩杨公墓碑》一文,由于系从《金石萃编》补入,而原本残缺甚多,以至不能标点,遂有难读不解之憾。今以《全集》为底本,据《四库全书·还山遗稿》附录中所载元好问《杨府君墓碑铭》补缺校异,以期再版时完璧。补文用园括号(),异文用方括号[]。  相似文献   

17.
在历代史书中,礼乐等志占有大量篇幅。这些典制涉及专门的名物制度,因此与纪传部分相比分外难读。笔者在阅读《后汉书.献帝纪》、《晋书.礼志》、《宋书.礼志》记载的有关两汉、两晋祭祀的章节,发现这几部分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有若干处标点似乎不甚妥当,作札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绾是安史之乱后,以清德高尚风范一时的名相,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将郭子仪所敬重。杨绾又长于文辞,他撰写的《郭夫人碑》凝聚着他和郭子仪的心血和友谊.郭子仪夫人王氏不见于正史记载,《郭夫人碑》对王氏家世、生平记述较详,并且对正史记载郭子仪的事迹有所补充。同时,《郭夫人碑》对唐代丧葬风俗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日前野外考察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发现及其内容,论证了是碑为文成帝平生迭次南巡的全面记载和颂辞,而文成帝的南巡,是道武帝拓跋以来出身北方游牧族的北魏王朝实行民族融合──汉化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视角看,此碑所记载所赞颂的是杰出政治家拓跋浚的重大国务活动和业绩,而远不在于以前历史文献所说他的射箭过山之所谓“御射”──一位皇帝个人的膂力和武功,从而指出《魏书》和《水经注》的有关记载是失真的片面的。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出土,为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北魏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为开发文化开发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是碑碑文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苏东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的暨南大学东方龙吟先生《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行实考证》一文中相关内容,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提出了关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的行实问题的两点看法:一、《剑井记》作于"靖康"未必不可能;二、陆蒙老字元光者其实另有其人。尤其是后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以为作《咏蝉》诗之晋陵宰陆蒙老元光即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文章通过多家族谱记载与世系推算,认为曾任晋陵宰的陆蒙老元光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