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亚洲区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和迫切性,同时注意到实施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现实困难,从而提出了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合理进程和步骤。认为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首先是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从亚洲货币基金推进到建立、健全亚洲汇率联动机制,最终过渡到单一货币。  相似文献   

2.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汇率自由浮动,经济学界对汇率的研究活跃以来,逐渐形成了三大经典汇率理论: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国际收支分析法。货币分析法把货币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结合起来,强调货币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水平对汇率产生影响。但是由于货币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在弱点,这种分析方法只能揭示货币供给持续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情况下的汇率现象。资产组合平衡方法把货币理论与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结合起来,以分析跨境资产组合选择对汇率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解释短期资本流动导致的汇率变化。国际收支分析法把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联系起来,分析国际收支各个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分析法是较为全面的分析方法,它在逻辑上可以涵盖货币分析法和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但要补充影响汇率的其他国际收支因素,区分短期和长期的国际收支因素,还要确认国际收支与外汇交易的联系,才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解释汇率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外汇储备规模、汇率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与本币汇率水平和汇率的波动率负相关,外汇储备规模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取决于外汇储备的相对规模,当外汇储备规模低于最优规模时,外汇储备规模增加降低了该国货币国际化程度;当外汇储备规模超过最优规模时,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能够提高该国货币化程度。日元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说,且日本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加降低了日元国际化程度,本文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对日元国际化的抑制是由于日本外汇储备"不足"而非外汇储备规模"过度"。  相似文献   

4.
汇率是由国内、外货币供求关系决定的,还是由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状态决定的,这是货币分析法和收支流量法关于汇率决定的两个不同命题。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不仅表明了它们对汇率行为的认识各居不同的方位,也反映出其理论依托着各自不同的经济背景,而对这两种理论的某种协调正是八十年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中心趋向。若对汇率决定理论发展作纵向追索,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实际上是汇率决定学说中货币观点与收支观点对立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都忽略了货币替代现象.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外汇管制的逐步取消,货币替代现象对汇率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不容忽视.因此,从货币替代的角度出发,在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学说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汇率模型,并运用我国与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说明货币替代对我国汇率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各国重视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金融开放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区域内各国货币流通与货币互换,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在自由贸易区的主导作用,对推动区域货币一体化,建立单一货币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加强汇率协调运作机制,实现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的合作与协调,是货币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工作目标;建立区域金融监管与国际合作机制,使自由贸易区的货币合作向着制度化、综合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颖  纪振强 《南都学坛》2003,23(5):104-10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唤起了东亚各国对区域金融合作的极大关注。为了防止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对世界范围内区域货币一体化潮流的强烈挑战,开展有效的地区货币合作。未来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将集中于以下三个层次:首先应建立东亚区域性紧急融资机制;其次应改革东亚汇率制度安排,建立类似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最后逐步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ACA)。总的来说,未来东亚货币一体化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价格决定汇率,但汇率实际对价格也有反作用,运用利率平价理论,均衡条件下价格需遵循一定原则变动。同时考虑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商品贸易对汇率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资本自由流动时资金量无限和有限对本国价格造成的影响不同,其中部分数量关系可以通过原有汇率理论得出,但价格调整过程和机制仍需结合现代金融理论进行研究,这也是一国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应考虑的问题,综合运用不同汇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是研究汇率时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实施和推进贸易便利化已经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的紧要任务,也是当前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的焦点之一。2014年11月,在"巴厘一揽子协定"框架下,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全球贸易便利化协议》为实施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奠定了制度基础。该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内涵与特征,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理论源泉,包括自由贸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博弈论,结合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实践经验,指出贸易保护、通关改革困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歧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贸易便利协调机构日常化、贸易便利关注内容专业化、贸易便利信息平台化、贸易便利规则技术化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针对如何防范和化解危机问题,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提出了各种合作建设或措施,从而开辟了金融合作的先河。随着区域金融合作意愿的加强,学者们从货币合作、汇率制度选择、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等视角进行了深化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多重货币联盟是解决货币主导权、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最好路径,加强汇率协调可以解决汇率制度差异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和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基础,即使金融合作面临一些障碍,区域金融合作的趋势也将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