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汉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西方,不可分离。——歌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一)从马、恩的“世界的文学”认识全球性视野的必要性 149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末尾,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资产阶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新疆各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学遗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爱国主义始终作为主旋律反映在新疆各民族悠久的文学传统中.文章从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几个方面概括地阐述并探讨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传统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以电影、电视、电脑为载体的视觉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性一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和艺术生活系统里的重要内容.由于视觉文化对受众欲望的冲击,中外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化.文学经典是体现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及习惯形成的基础,是今后发展的依据,如果丢失,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视觉文化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依靠新媒体的特性扩大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张扬文学经典所提供的原发性的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8,(3):137-142
英雄是高度体现民族历史内生力量的精神图标和文化符码,他们不但能引领世界某方面的超常发展,而且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与精神品质。世界各国的"英雄史诗"忠实地留存了各民族的创世传说,艺术地呈现了人们的英雄崇拜;同时,不少传世诗人以"英雄知音"的高度一并名垂青史,跃升为精神世界的英雄或导师,开创了事功型英雄与通灵型英雄并立、行动者与记录者"同品"的先河,大幅度提高了文学经典的思想境界和人性情趣。这些诗文英雄不但能够超越时代,而且成为守护信仰、留存希望的精神英雄。将"英雄崇拜"和"理性品格"内化为一种"责任"和"荣耀",是20世纪世界文学在经历了两次人类大屠杀、多元化思潮的撕裂、市场化与高科技冲击等社会大转型后依旧经典迭出的内在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作为当代一种难得的共识,文学要能给人希望、要有理想品格,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维吾尔文学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群”范畴进行探讨。认为民族团结是“群”范畴的“主题外延”,爱国主义是“群”范畴的“精神内核”,二者成为文学在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维系力。这种文化维系力对整合各民族形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文学及阿拉伯文学,皆为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典型文学个案。因其生存状态的地域制约及民族精神个性的差异,决定了它们选择不同的文学母题作为自身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心表现区域,个案分析为我们表明,文学艺术,尽管从一开始就在自然威压面前表现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姿态,但随着地域生存环境和民族血缘政治的原初差异日益扩大,每个民族就在经验积淀过程中形成审美的精神个体性,并最终形成自身的文学母题格局。  相似文献   

9.
印度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印度文学曾对世界文学有过重大影响,她那象大海一样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激发了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十世纪初,由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蓬勃兴起,文学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民间文学,并且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比较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热门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民间故事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曾有影响,这一被历史的流沙淹没了的事实才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虽然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其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在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文学的话语形式、以卫拉特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文学题材的独特性以及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方面.研究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的地方特色,对于蒙古族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我国各民族文学的横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心理状态,民族性格,思想感情,风俗习惯,等等,这种种特点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就是文学的民族特色。这种文学的民族特色,是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2):54-60
鲁迅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奉献了深刻的精神与文学遗产。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现代转型,他始终致力于现代转型的精神基础,早年正面的"立人"设想,以及后来终其一生从事的国民性批判,是正反两面;他诉诸"文学"的感召作用,早年对"立人"-"诗力"关系的揭示,后来以小说和杂文展开的国民性批判,开启了文学与家国命运结合的新范式,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传统,其以文学方式展开的国民性批判,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一部分的进化论,在鲁迅这里展现为一种深刻的复杂状态,进化背后,是对文明与种族退化的隐忧,受尼采影响,其进化思想的深刻指向是人的精神进化。早期以"心声"为指向的现代语言观,及其后来通过创作与翻译展开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实践,在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汉语的生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既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思想、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必须从德育核心目标的确立“、两课”内容的优化、校园文化的承载以及各系统的整合等方面激发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之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更重要更科学的角色定位走上中国文学的舞台。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论就成为摆在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与探索、母语文学之论辩、民族叙事与民族性、学科建构与民族文学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导言 文学不可否认地是人类文化或文明产物较为高级的阶段,它的源于人类文化积淀深处的联系,使它成为反视人类文化思想意识的一个窗口。从文学——品种、运动、现象等等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总的人类的文化思想意识,是重要的,特别是从古代的文学中反视古代的文化思想意识就更为重要,但这种形式却被人们忽视了。人们很早就习惯于从文明的进程,文化、文学的基本顺序来观照文学,从其它的人类的文明果实,如社会组织、习俗、历史记载等方面来证明文学的真实性和它的精神内涵,而很少从文学中来反视或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些重大的被如常的思维顺序所忽略的文化现象。不言而喻,我们从古代各民族寓言作品的发生来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思想意识的觉醒,就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文学种类都能大量真实地反映来自文化深层的信息,从而成为它那个时代的文学标志。而以总结人类自然的、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归纳人类智  相似文献   

16.
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文学是区域文化的典型反映形态,是民族文化一体性和区域文化本土化进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积淀着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阐释价值.浙西地区文化生态的边缘性和儒学化,决定了该地区作家群体、作品内容等文学风貌的发展演变.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关注民生的人文观照,构成了地方文学的乡土气质.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国一样,对诗或曰文学赋予了如此之多的责任,让文学(诗)承担如此沉重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是谓"诗教"。在西方国家及许多其他民族中,这个任务主要都是由宗教承担的。在中国,为什么会以"诗教"来替代宗教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伦理社会早熟,本土宗教没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外来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其本来的精神力量;孔子在匡复周礼无望的情况下,确立了"诗教观",汉代世俗王权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事实也证明了"诗教"的有效性;"诗教"之所以可以替代宗教,是因为诗与宗教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思维方式和客观作用方面;"诗教"与宗教一样,都有一种隐性权力存在,这种权力保证了其"教"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