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话语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是语言的现实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描述上,还表现在对现实的构建上.这种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机制的构建.在进行社会机制的构建中需要进行话语制衡以促进话语行为者之间的合理融合.在话语发展史上,存在话语自由权萌芽时代、话语神灵化时代、话语真理化时代与话语效能化时代.话语效能化时代的话语行为存在两个基本命题,即"我是我的逻格斯""大家是大家的逻格斯".话语制衡中存在不同的话话目的范畴.不同范畴的话语行为具有不同的话语主体标尺,并因此而形成不同的话语共同体.话语制衡不仅存在于话语共同体内部,而且也存在于话语共同体之间.对话语制衡的认可有赖于人们更深深刻地了解"交际理性"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话语语言学是2 0世纪5 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新兴语言学科,这门学科把语言研究从单个的句子扩大到篇章结构,在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国外,这门学科从创立到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汉语本体的话语研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具有汉语特色的理论系统。令人高兴的是,针对这一状况,南京大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庆君先生,新近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的新著《汉语话语研究新探———〈骆驼祥子〉的句际关系和话语结构研究》(以下简称《汉》)从话语语言学研究角度入手,对汉…  相似文献   

3.
法庭话语包含机构话语、权势话语、策略话语和社会话语.庭审的特殊语境、言语角色、认知心理及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话语的顺应性.对中西方法庭话语的顺应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法律语言,促进庭审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并正确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4.
司法独立审判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冲突已成为现代法制社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司法与媒体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的表述形成话语,而法庭内外话语中语言的组织运用正是话语资源与身份建构的重要表现.鉴于此,现以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为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戏剧话语是话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戏剧的本质和精髓。事实上,戏剧创作的过程就是剧作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形象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话语的语言性质和功能进行阐释和归纳,可以揭示戏剧话语所蕴含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之后又发展出话语研究和批判话语研究。这种关注重心的变化和拓展深层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演变。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从思考自然开始,发展到思考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明确区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世界,这种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方式在整个近代西方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之后,康德系统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但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直到马克思才把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与理性至上的认识方式相对,以强调人、批判理性、批判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壮大。梳理哲学认识论的发展脉络才可以明确从语言研究到话语研究演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性主要通过学科主导、舆论主导和生活主导实现.其中,学科主导又通过正面灌输与反面批判维护实现其话语主导性;舆论主导并不等同于“舆论一律”,通过培育“意见领袖”、运用“议题设置”、坚持“第一时间”引导和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实现其话语主导性;生活主导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世界转向和生活话语表达实现其话语主导性.  相似文献   

8.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存在着话语混同、过度移植和学科话语殖民化的现实窘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建构应理顺学术自治组织与学术行政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和明确应用性研究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路径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建构应进行精准的学科定位,明确学科边界,科学界定学科范畴为核心任务,以相对独立的学科自觉意识作为学科话语建构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公共学术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出异常复杂、歧义的状态.重建学术的公共话语是目前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个人在语言上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的私人化、非词典化.知识在学科的自说自话中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的内部循环.学术话语规范作为人的主体性行为,它首先是伦理的,其次才是科学的.我们应该提倡语言道德,强调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以来,后现代语言哲学观对人文科学中各个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新发展虽不能断定必然要借助于语言哲学,但至少必须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它.本文探源一种话语视角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论,试图探讨该学科的发展出路,并呼吁对世界当下的、历史的、城市的、农村的、普世的、本土的多元文化应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多元共识源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现代社会理论传统及价值观的批判和解构。而致力于在晚期现代性中发掘反思内涵的学者,则描述了一种多元话语权力构建的背景。随着这种背景中如全球化、科学进步等动力因素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传统话语权力主体的制度性话语场景明显衰落。由于话语构建形式革命以及自媒体时代到来,使微观层次的话语建构呈现一种多元权力重构的现象。然而,社会多元话语权力结构的成功形成,也带来了诸如话语多元任意性、话语民主无规则以及无限制的匿名性等多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用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施语者与受语者之间在特定语用环境中展开沟通和交流的言语活动。包括施语者、受语者、文本、语境等诸多要素。话语内容由词或句(或者说名称)构成。话语始终出自具体的施语者,即具体的个人。施语者的内在思想付诸现实则必然离不开将内在抽象的语言思维外化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外化的话语形式在客观语用中所蕴含的施语者的话语含义必须具备的显性功能决定了语后行为的效度。语言效度离不开从哲学角度分析话语这一社会活动中的语言活动。话语具有连贯性,有意识的话语行为中语言的使用必然有着某种目的、意义和辩证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国锋 《社会科学》2006,(2):186-192
"话语"的冲突是引发人与人,乃至种族、民族和国家间的敌意和仇恨的根本原因,社会的不公正也根本地表现于话语的强权和话语权的不平等.话语的统治必须以权力为后盾,而权力则必须通过话语来贯彻自身.哈贝马斯提出了"话语伦理学"的构想,认为要实现普遍的公正,消除当今世界严重存在的不平等,必须首先反对话语的霸权,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贯彻"交往理性",将话语规范的恪守提升到社会伦理原则的高度,通过理性的交往和对话,达成广泛一致的"话语共识",以解决矛盾,防止冲突.然而,哈贝马斯的这一构想却包含着明显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黄水源 《兰州学刊》2010,(4):126-129
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一系列批判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系统。伴随着主流政治文化形成的是来自政治文学外部与内部对话语领导权与解释权的争夺。文学政治文化化一定会带来文学运动的政治斗争化。  相似文献   

16.
话语与贸易纠纷——试论中外贸易纠纷的话语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纠纷不仅是经济、政治、贸易和法律层面的问题,还与纠纷双方的话语使用密切相关.话语以及与话语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在贸易纠纷的产生、持续、加剧、缓和、消解等环节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外贸易纠纷的话语研究不但可以为中国更加自信、灵活、智慧地应对贸易纠纷提供实际的帮助,还能开拓和丰富中国当代话语研究和国际贸易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思路,为两者搭上对话的桥梁.文章从当前中外贸易纠纷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话语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了贸易纠纷话语研究可能的对象、目标、问题、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18.
在巴赫金语言观照的多元视阈中,话语观作为其超语言学思想的核心要义,表征着鲜活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交往性、运动历史性和内在对话性面相,其间凸显出巴赫金的语言研究隐蕴着一种对先贤成就的批判、超越与开拓的认知轨迹,也是巴赫金多元价值论和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感悟、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西翻译话语可否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话语是基于自身哲学、美学、语言和文学,对翻译研究具有表达和解释力的学术规则.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中西翻译话语可否融通的问题,试图阐述传统话语的共性来说明两种话语系统融通的基础,论证了语言学派与中国传统话语的对抗性,通过揭示汉语语言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旨在阐明必须改造中国传统话语,并且吸取西方话语的合理成分,进行有效的嫁接,提高中国翻译话语的科学性,实现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亓光 《晋阳学刊》2015,(3):103-109
人类的公正思想源远流长又恒久弥新.在公正思想滥觞中,形成和产生了不同的公正理论,而在各种公正理论的发展、争论与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公正的话语框架也逐渐显现并确立成型.以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等典型的公正话语框架为例,可以发现伦理话语框架在公正的话语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其本质即共同的话语基础则是“应得正义观”.通过考察“应得正义观”及建构其上的伦理话语框架,其原始假设“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值得商榷.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特定或相似的公正的共同话语框架——伦理话语框架.要理解公正的话语框架,应该跳出伦理话语框架思考公正概念、公正理论与公正话语的内在关系,这需要一种基于且服从于理解的解释思维——政治诠释学.在理解公正的过程中,政治诠释学所建构的话语框架的思维形式、解释路径和反思逻辑,能有效反思公正的伦理话语框架,进而以政治诠释学的话语框架批判并超越理解公正的伦理话语框架的可能局限,以期解放对公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