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也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张力场中,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如何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当代世界掀起新的影响。对它的追述与诠释 ,关系到它与现实消费社会的互动。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比照 ,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潮 ,是一种全球化话语的描述。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 ,它正从一种内敛独立的思想系统逐渐泛化为一种向外辐射的文化思潮 ,同时在幻变中体现出深刻而明显的构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学术思潮。20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入学术界;吉登斯和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吉登斯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样一个时期中,英国学术界也正经历从实证主义到批判主义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批判精神潮流中,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不可忽视的某些关联,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多元化、开放性 ,反对整齐性、统一性 ,其对现代认知心理学过分依赖实证主义及过分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 ,忽视对人的本质属性及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受其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后现代研究取向重视研究的多元化、差异性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及其思想的发展对哲学思考方式和文化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文化及其孕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解构,反对现代化的消极成果,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从否定性、批判性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和思想方法,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后现代之后,仍然是对传统的不断解构与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贵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2,4(2):28-31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 ,其主要观点是反理性和反传统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更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因此 ,消除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自20世纪后逐渐从严重对立转向逐渐接近,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后工业社会或后信息化社会时期,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促进两大思潮的合流,产生后现代主义哲学。文章将就从人本主义思潮中孕育出的后结构主义中的解构主义、文本主义、反一元中心主义、异质多元主义等理论进行阐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西方文化领域影响颇大,其实质上是科学主义融入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受到社会心理学的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贯彻到了传播学的许多具体研究之中。就两学科的关系而言,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而传播学则是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具体科学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虽然它对现代性诸多后果的批评基调悲观,而且不无偏激,但它在这种批判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仍对我们不无启迪。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必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 ,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 ,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 ,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伦关系网络一般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其中又以血缘关系最为重要;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研究可以看作亲情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发展心理学关于母子依恋的研究也可以视为亲情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要研究亲情就必须从生物学角度廓清血缘和姻缘的本质及其感情形成机制;狭义亲情专指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人之间的情意,广义亲情则可以包括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形成的情谊以及因机缘关系而形成的情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受到知识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我们所作的"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脑成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记忆系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技术,使得多重记忆系统的模型得到了更为可靠的试验数据的支持;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个分离系统的存在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再认记忆的研究,发现了"熟悉性"和"回想"两种不同形式的记忆功能。在语言产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技术,使试验结果非常好地支持了语言生成的三阶段理论。在关于思维的研究中,借助于脑成像技术,人们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顿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单一的评价系统、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群体内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都是促使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要使青少年从根源上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摆脱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仅靠单纯的心理辅导、正面... 相似文献
16.
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29-31
宗法家族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由家庭生活渗透到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其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特质至今仍参与甚至主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当前对历史文化对我们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审视、反思,是为了择优存良,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主流心理学表现出经验主义、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的方法论特征。这些特征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境,表现在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引发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与社会文化的脱节。释义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方法论,其质化的研究方法更适合心理现象的探讨。同时,释义学对理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强调对于克服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科举束缚天下英俊,使之归于一途,使举国沉溺于时文,使士子除科名外,对其他则"集体冷漠";科举制度的严密和完善,使任何哪一个人都无法直接决定士子的命运,于是,"科名前定论"产生了,科名主于"神",甚至连考题都主于"神";在此前提下,士子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乞神、求巫、乞"先师";这种科名前定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人志怪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科学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争论。在研究对象方面,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实体”,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在研究方法方面,经验实证方法处在主流地位,但是方法多元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科学观方面,自然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型的心理学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