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光环被打破,启蒙理性给予人类极大的对于进步的信心。但是,于此同时,工具理性取得了自律性,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占据了上帝原来的位置。对于启蒙运动以及其现代性语境背景的反思,推动了当代哲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现代性弊端的揭示,在论述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一致性的同时,对启蒙运动与作为进步观念的启蒙加以区分,把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启蒙过程的一个阶段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以是否在肯定进步观念的前提下批判现代性为依据,划分两个理论阵营,希望能够在启蒙的背景下为理解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现代性的危机在较为正统的社会学分析中,人们把“现代性”与现代化看作是同时的和一致的。现代性或现代化是以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下述信念为基础的,即理性的力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所有社会都能够而且将会由于这种力量而变迁,理性与合理性既是知识的标准,也是道德的权威。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居支配地位的是笛卡儿所说的孤独的思想者范式——这一基于理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德里达、阿多尔诺和富科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理性的批判突出了哲学探求的新的和交叉领域的论题,如现代性的合理性,启蒙思潮、界限,意义和西方理性的价值;理性和批判间的联系,现代社会的病状,以及后现代替代现代的可能性等等。然而后现代理性批判中蕴含着自我参照性的悖论。这里所提的问题是,能否给出批判的理由而又不陷入行为和旨义,操作和陈述之间的操作矛盾。就是说,能够不用理性方法而进行理性批判吗?这种理性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蕴含或使用证明、论据、概念以及概念间  相似文献   

4.
郭景萍 《学术交流》2006,(2):131-135
曼海姆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危机根源于理性与非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失调,主要表现在:人类控制非理性能力发展的不均衡与分配的不平等;工业社会的功能理性导致实质理性的丧失;大众政治的非理性对现代民主的威胁;个人和社会处在一种“有组织的不安全”状态。曼海姆基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立场,试图通过弘扬教育、实施民主、制定计划,来重建一种理性与情感协调的社会,以解决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陈红 《学术交流》2002,2(5):18-21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认为 ,现代性之所以出现危机 ,主要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来自于“系统”的侵蚀 ,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生活世界”的复兴。为此 ,需要建立有效的语言使用规范、重新发挥公众社会的理性批判职能 ,并借助于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 ,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以最终实现社会的整合。这对当今现代性尚处于生成阶段的中国总体性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弘扬现代性的基本精神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康德以理性作为启蒙的核心,并把启蒙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启了近代启蒙哲学的先河。但他没有找到理性的合法化依据,并笼统地谈理性,因而其观念自身包含了不可克服的矛盾。自康德以降的一代代思想家们在不断地对启蒙观念进行批判反思,对其修正、丰富和发展。霍克海默将启蒙观念泛化,指出启蒙具有自我否定和自我摧毁的特性,以此提出了他的启蒙辩证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的意义,但他过于强调否定的方面,带有了自我消解的特征;福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来谈启蒙问题,虽然他有将启蒙和现代性割裂开来的倾向,但他强调启蒙与历史当下性的必然联系,并把启蒙归结为一种哲学气质,即它的批判性。从康德到霍克海默到福柯,启蒙观念辩证发展代表着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王德胜一、“现代性”的启蒙话语“现代性”(Modernity)的问题,从始至终都是与启蒙、理性、主体性等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所谓“现代性”的问题,其实正是启蒙、理性、主体性等所遭遇的自身意义与价值问题。而所有这...  相似文献   

8.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2007,1(6):37-41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相似文献   

9.
重置理性的路标: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佃来 《求是学刊》2005,32(2):32-38
哈贝马斯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看待现代性问题的。他对现代性的批判 ,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方面指向社会现实层面 ,另一个方面指向思想层面。就前者而言 ,他批判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主张以交往理性来改造被扭曲的现实生活世界 ,以此解除现代性困境 ;就后者而言 ,他反思了自黑格尔以来的哲学家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方式 ,主张在破除意识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互主体性的交往理性原则来思考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又有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魏传光 《唐都学刊》2006,22(1):105-108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际遇,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意识是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当代人最需要具备的意识观念。风险意识的精神实质是批判与超越意识。既是建构现代秩序的动力,也是规避因现代性内在冲突而带来的危险的自我批判的精神形式。对现代性处于生成之中的我国而言,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更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在对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中建设现代化。我们需要引入现代性的精神和制度,又需要批判与超越现代性;要清楚地看到风险的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避免风险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近年兴起的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代表着一种知识启蒙的立场。这种启蒙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现实紧迫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包蕴着一种浓厚的、以道德主义对抗现代文明的人文章识,它在知识分子层面引发一种持久的文化保守主义传统,而在大众层面上则通过习俗和传统的力量生成根深蒂固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种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内涵的知性启蒙,这一启蒙在社会向庄上应当导向一种法理精种的自觉,而启蒙的深度则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科学理性,它虽然促进了现代性的发展,但自身却包含了一系列的悖论,如是与应当的悖论、必然与自由的悖论、普遍性与历史性的悖论等。启蒙理性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是造成了对科学方法万能的迷信,以及对西方经验和政治原则的迷信,从而使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不能处理好西方现代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启蒙的现代性理想与现实政治客观需要的关系,同时也不能合理鉴别和扬弃西方现代性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启蒙的真正价值是反思批判精神,因此启蒙是一项不断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未竞事业。  相似文献   

14.
程华 《社科纵横》2011,(8):23-25
现代社会是随着理性的启蒙和弘扬而发展起来的,但启蒙理性也显示了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失节,现在又遇到了理性发展的难题。现代社会发展的出路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理性,理性选择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性观为我们科学地理解理性提供了很好的切入方式,同时也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的片面立场提供了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李河 《求是学刊》2016,(5):27-40
启蒙思想涉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基础观念和规则。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启蒙大多顺应其社会的内源性要求而出现,后发国家的启蒙则有明显的外源性。文章据此区分了原发型启蒙和后发型启蒙概念,刻画了相关思想群体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先发与后发国家思想群体间的"异时代的同时代性",探讨了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文章认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信奉理性增长与个体自由和谐共进的原理,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发现了二者的深刻矛盾,由此指出启蒙在自我毁灭。福柯晚年的思想则表明,唯有回到"批判理性"或"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守住精神的自主性,这才是启蒙的自救之道。  相似文献   

16.
杨丽 《求是学刊》2015,(1):37-42
《启蒙辩证法》作为对启蒙理性进行批判的理论表达,已成为经典文本。作为这一文本的效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只不过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最终会瓦解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社会》2008,28(2):20-20
代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所以会成为问题,和社会学一样,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进一步,20世纪代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样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全球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近代以来代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的探讨,指出代沟的出现或代际认同的消解,本身就是现代性或全球化的产儿。  相似文献   

18.
陈嘉明 《求是学刊》2006,33(3):46-50
福柯将现代哲学的本质视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他对启蒙所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它对当代哲学具有根本意义。福柯把他的“现代性态度”归结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批判性质询”的品格。虽然他不满于“理性”的专断,对它的压制非理性有着尖锐的批评,但仍肯定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合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格的构建——“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和启示·陈红一个多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人的现代性的探求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一样,经历了一个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历程。经过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和近代启蒙思潮的理论孕育,“五·四”时...  相似文献   

20.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