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抵达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那次历史性的握手1994年4月22日,81岁的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终没能抵住中风病魔的侵袭,于当日晚21时左右辞世。从而结束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政治战役:恢复自己的名誉。同时,伴随着葬礼的哀乐,“尼克松”这个名字又再度在全球回响。契而不舍争名誉,功过是非任评说作为曾在任6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政坛上遭遇的狂风暴雨、大起大落,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是不多见的。有人曾这样概括他:“在半个世纪里,有人爱戴他,有人憎恨他;有人赞誉他,也有人厌恶他;他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他…  相似文献   

2.
孟祥宁 《老年人》2004,(2):20-21
庄则栋曾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乒坛最负盛名的人。他16岁那年在北京少年乒乓球比赛上获得冠军后,就如同一只猛虎雄居乒坛。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独特的“中近台两面攻打法”,以铜墙铁壁般的防守和快如流星的猛烈攻势,使世界乒坛上的诸多强手败在他的手下。他先后拥有三个“三连冠”:国家队“三连冠”、全国“三连冠”、世界“三连冠”。他的一生与乒乓球连在一起,又不仅仅止于乒乓球。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上,他与一个美国运动员的交往,竟成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发端。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就是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促成…  相似文献   

3.
又一个愚人节到了,每年4月1日愚人 节,总有些童心未泯的人大开玩笑,而名 人往往成为他们的目标。 尼克松复出 1992年的愚人节,美国公众广播电 台报道说,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前总 统尼克松已经宣布复出,角逐总统宝座。 节目中还播出了一段"尼克松"的演讲,宣 布他的复出,并称"从来没有做错过任何 事"。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纷纷打电话 到电台抗议,主持人才道出事实真相:其实尼克 松的讲话只是喜剧演员的表演。  相似文献   

4.
气色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肯尼迪开展了竞选,当时尼克松已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下做了多年副手,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政治社会背景。而肯尼迪,只有43岁,与尼克松相比,肯尼迪是一个新手,在力量上根本无法与尼克松相比。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在竞选过程中,每个总统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过去的经历和影响力、党派立场等等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总统候选人必须非常精心地进行公共关系方面的设计和“包装”。以水门事件为例,尼克松的下台在很大程度上同他的公关失误密不可分,以至于尼克松终身为此深感后悔。在非法窃听、怀疑、盗窃和对法律的非法应用等谴责声中,尼克松于1974年8月9日宣布辞职(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尼克松在传记中说:“我确信这是公共关系出了毛病,而且也只有用公共关系的解决办法来解决。”公关的失败是导致尼克松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以自己的地位、学识、年龄等优势而表现出一种做气,或者极端地蔑视他人,或者大肆地攻击他人,有的甚至还恣意地侮辱他人。这种人的行为势必给别人带来不愉快或者严重地影响他人的情绪,因此,必须予以抑制而不能让其恶性地发展。那么,怎样对付这种做气的入呢?一、抓住痛处控其傲气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赴苏联主持美国展览会。在尼克松赴苏之前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此极端不满。因此,当尼克松与他会晤时,他极端傲慢无礼,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傲气,他十分气愤…  相似文献   

7.
吴跃农 《金色年华》2011,(10):41-45
核心提示: 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宁大使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情况属实,两小时前我同基辛格会晤过,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基辛格还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听完后,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相似文献   

8.
纵观历史与现实,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首先得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美国的尼克松,他坐在白宫里,那双旋转地球的手,也曾经是打工仔的手。香港首富李嘉诚,由于穷,14岁就投身社会,饱尝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后才终于获得成功。在这些成功者的后面,演绎过多少常人无法诠释的故事,也正是这种不断超越。不断蜕变的人生,才算得上是人类最辉煌的人生。 我命运的转折,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十年学业又恰逢“文化大革命”,本应下放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父母又担心家庭出身不好怕我抽…  相似文献   

9.
当时我确信那只是一个公众关系问题,只能用公众关系来解决。 理查德·尼克松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以摧枯拉朽之势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而他的对手,参议员乔治·麦戈文却只赢得马萨诸塞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支持。 两年以后,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忍辱辞职,蒙羞而去,泪眼汪汪地  相似文献   

10.
凤凰 《职业》2006,(7):41
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所曾经对100多位多才多艺的社会名流的成功经历进行调查,他们从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也是极其简单的结论:他们的辉煌只不过是每天多用了一个小时来做其他事情。二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精力十分旺盛,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休息得好还有人认为他是食用了营养品。但是,盖普洛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2001年5月20日,是美国营销界值得骄傲的日子。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该项大奖空置26年之后,首次名花有主。在此之前,1975年,该学会一名学员曾经因为把一台微型录音机成功地推销给当时的总统尼克松而获得金靴奖后,之后再没人能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2.
不少历史学家会十分果断地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划一道分明的界限,不愿历史沾上一丝小说的味道。因为他们认为历史刻意求真,而小说故意虚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魏斐德则被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张力吸引。历史与小说的交融体现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的小说家父亲曾经指导他系统阅读史学经典,他本人又是由修文学、写小说转而搞历史的。这种交融体现在他喜欢的文学与历史名著中:伟大的小说中交织着历史形象,史学巨著又往往如小说一样生动。"从文学移情史学1937年12月,魏斐德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堪萨斯城。父亲弗里德里克·魏克曼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一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15日中午,在北京一家豪华酒店富丽堂皇的婚礼大厅中,一位身穿洁白婚纱的中国新娘,甜蜜地手挽美国新郎,款款走上红地毯,喜悦地向前来祝贺的亲友挥手致意.引人注目的是,新娘年轻美貌、满面春风;新郎两鬓斑白,精神矍铄.更引人注日的,是新娘和新郎的特殊身份--新娘是荣膺"中国首席战地女记者"的凤凰卫视当红女记者隗静,新郎是曾经陪同尼克松访问中国、曾经飞越太空、曾经指挥过几场重大战役的美国陆军少将Herb……  相似文献   

14.
据说赫鲁晓夫是个爱发脾气的人。在外交舞台上,他曾发过几个很“著名”的脾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里作过精采的描述—— “有时他会吵吵嚷嚷,兴高采烈;有时豁达开朗,表现出友好的几乎是迷人的魅力。可是,他的情绪有好几次几乎到了失去控制的地步:他用大拇指抵住我的胸口,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孤独而又窘迫的画家。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在拥挤的美国画坛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失败却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他费尽心血创作的画作,连参加最低等的乡村画展都难以入选。曾经有相当  相似文献   

16.
尼克松的告诫易钢尼克松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政治家,他作过成千上万次演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它汇总在1990年出版的《角斗场上》一书之中。这里的许多经验之谈,尤其是关于演讲的三条告诫,对我们每一个想作好演讲的人一定会有不少帮助和启发。首先,自己的讲话稿...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问题实质上是资源政治问题,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的实质是石油美元问题。1897年,威尔逊向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外交就是管理国际商务"。理解这句话也就理解了美国及其命运。石油关乎美元,进而关乎美国的命运。美国总统尼克松为美利坚民族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是。成功使美国摆脱越战并与中国修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对美利坚民族而言也许是致命的:他宣布放弃美元的金本位而将美元直接与国际石油挂钩。于是.原来可以支持美元坚挺的美国工业——哪怕是军工产品,径直变成了脱离国民劳动且远离本土的资源产品即国际石油。这样,美元的坚挺就要靠国际大宗消费品石油的采购以美元结算来保证。从劳动形态上说,今后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国民劳动而是国家对外战争。由于美国不是把重心建立在国民劳动  相似文献   

18.
田野 《女性天地》2013,(2):42-42
她是一位聪明而又美丽的少女,他是一位英俊而又憨厚的少年。她与他住在美国芝加哥南部一个贫民窟里,他们是邻居。他常常用一辆单车载着她,一起上学,一起玩耍。  相似文献   

19.
生活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如果第一块骨牌被碰倒,其余的将连环倒塌。而这关键的一块,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美满。由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其实,比金融危机更致命的,是家庭危机。曾经,他和妻子经过几年含辛茹苦的打拼,终于从打工仔变成了百万富翁;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他又回到了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职责     
父亲节来临之际,在我们向所有的父亲们致敬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父亲的职责做一次思考——写在父亲节之前: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美国全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