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她浩繁的卷帙、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宏伟壮丽的场面 ,跻身于史诗之林 ,堪称“史诗之最”。然而 ,对史诗中主人公格萨尔的诞生地 ,学术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看到同仁们各说其是 ,作为一名格萨尔研究工作者 ,有责任澄清这个问题。因此 ,去年仲夏季节到《格萨尔》遗物遗迹较多的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阿坝等重点地区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 ,此记  相似文献   

3.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在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是人人皆知的伟大英雄史诗。它的创作,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蒙古族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这部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地区的英雄史诗,它们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它是从藏族地区发源,远及到蒙古族地区。这一点,我们曾做过比较翔实的考定;蒙古族地区流传的命名为《岭格萨  相似文献   

4.
论《格萨尔》史诗的巫术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赵闻彦 《西藏研究》2009,114(2):56-62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人民的大百科全书,其间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文章以宗教为视点,认为<格萨尔>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反映,体现了藏族人民企图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在格萨尔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  相似文献   

5.
长篇巨著,名扬中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我们伟大祖国百花纷呈的文苑中的一株奇葩,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奉献给世界文库的一块瑰宝。现已发现的口头说唱和手抄本、木刻本就有六十余部,约一百五十多万行,一千五百多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许多国家的学者们都致力于它的研究工作。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石泰安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引证荷马史诗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论述了史诗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再现 ,即史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9.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也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0.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11.
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 ,就开始以口头说唱的形式 ,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 ,抒发思想感情 ,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藏族地区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说唱艺术品种 :一1、岭仲在中国少数民族诸多史诗中 ,大约产生于 11~ 13世纪之间藏族长篇说唱史诗《岭仲》最为著名 ,历史最悠久 ,流传也最广泛。这部史诗生动地再现了藏族古代史 ,尤其是部落斗争史 ,它讲的是藏族古代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在西藏 ,从农区到牧区 ,从城镇到偏僻的地方 ,都有人能或多或少地讲出格萨尔的一些故事来 ,更有众多的说唱格萨尔的民间…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传》又名《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是藏族文艺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多少年来,在藏、蒙等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近世逐渐传播到国外,极受重视。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骄傲。史诗的中心人物是藏族地区传说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中心思想是为民除害,主要内容是战争。  相似文献   

13.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在我国藏族地区和蒙古族地区,是人人皆知的伟大英雄史诗。它的创作,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这部流传于藏族、蒙占族地区的英雄史诗,它们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它是从藏族地区发源,更远及蒙古族地区,又有新的发展,这一点,我们曾做过比较翔实的考定;蒙古族地区流传的命名为《岭格斯尔》的一部《格萨尔王传》,是从藏文本《格萨尔王传》,直接翻译成为蒙文的这一事实,一般也早有定论,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14.
去年的金秋季节,我有幸在西宁观看了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大型藏族歌舞剧《霍岭之战》。这个舞剧,是根据著名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赛马称王”、“降伏妖魔”和“霍岭大战”等几部(或几章)改编的。全剧虽只是史诗的一个片断,却以洗炼的手法,集中地反映了史诗降妖除暴、扶助弱小和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主题,较成功地塑造了几  相似文献   

15.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描述藏族部落战争,为我们研究藏族部落的武器装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就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 史诗中述及的武器装备可概括为进攻武器,防御装备、交通及指挥用具等三大类。 1.进攻武器这是用于进攻对方,造成杀伤的一类器械,主要包括弓箭、大刀、长矛、板斧、套索、石簧等。  相似文献   

16.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格萨尔》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民族的灿烂文化。史诗、戏剧、歌谣、传说……放射着绚丽的光彩。为了搜集藏族民间文学,我们曾经分别到过藏族聚居的许多地区。从西藏的拉萨、日喀则,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CNKI收录文献为检索源,分别以“藏族祭祀、藏族崇拜”等相关藏族祭拜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载文信息为检索内容,通过检测得知对相关主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带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对此主题逐渐升温还是在2000年后,学者们撰写了相关藏族祭拜文化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二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三是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四是研究形式多种化;五是注重史诗、典籍的挖掘利用。笔者就藏族祭祀文化研究、藏族崇拜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文献成果进行介绍,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期望能为藏族祭拜文化研究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点可借鉴的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20.
从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到辽阔富饶的蒙古草原,从长江黄河源头,到美丽的贝加尔湖畔,从昆仑山下,到喜马拉雅山周边,到处都流传着一首不朽的诗篇,她的名字叫《格萨尔》。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比世界五大史诗——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总和还要长,至今仍以口头形式广为传唱。《格萨尔》产生于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的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纪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 史诗一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