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野仙踪》版本分抄本和刻本两个系统,抄本一百回,刻本八十回。刻本晚于抄本。刻本是以现存之两种百回抄本中的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删改而成的。作者李百川敢于在书中讥刺当朝皇帝,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反封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是清中期一部有着鲜明特色和较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它是以冷于冰求仙访道的过程为框架,使得小说具有了浓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其中不仅有对于道教内丹和外丹修炼技法的详细介绍,还有对于道教法术详尽而全面的展示,这都反映出深藏其间的“内炼为本、内外兼修”的道教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5,(4):47-50
古代小说写及泰山的作品很多,但以泰山形象被摄入作品的直接描写之大量与深刻而言,古代章回小说中李百川《绿野仙踪》可谓泰山的最热"粉丝",与泰山的关系更为密切。泰山是《绿野仙踪》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小说描绘了风景优美的泰山景观,展示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宗教民俗,并且在语言修辞上使用"泰山"的频率也较高。作者李百川熟悉泰山并对其情有独钟,泰山文化作为《绿野仙踪》的重要背景和内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乾隆《西藏志》作者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西藏志》是一部记载清乾隆初年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志书。该书问世后,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直至乾隆五十七年才由承宣使者和宁刊刻成书。关于该书的作者,据和宁序称“是书传为国朝果亲王允礼所撰”。近人吴丰培氏对此提出异议,其理由有二:(1)...  相似文献   

5.
<南北史续世说>是南宋李垕所撰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其内容均取材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李垕病逝后,此书可能被刊印,同时又以抄本的形式存在,但流传均不广.这种局面直至俞本出现后才得以改观.此书现存有茶梦斋抄本、明万历三十七年俞安期翏翏阁重修本、日本天保三年刻本、竹书堂抄本共四个版本.其中,俞本与荼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竹本则可能是根据源于荼本的抄本抄写的,日本天保三年刻本则是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俞安期翏翏阁重印本翻刻而来.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人武谦《抑斋日记》稿本一部二十四册、抄本一部一册、刻本一部一册,清晰显示了该日记从稿本到刻本的衍变。将三种形态的日记文本进行比对,发现在版本转化过程中,稿本中特有的文献因素和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内容被剥落,文献的体例由以“时间”为纲转化成以“类目”为纲,而抄本中的批注、浮笺、圈点等,则具体揭示了这一转化过程。借此样本,可以一窥文献形制在转化过程中的沿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体现了明清小说“文备众体”的特色。但相较分布于这部小说文本的固定位置且发挥固定作用的诗、词、曲等其他韵文体裁,其中辞赋的呈现相对更为形态多样、手段灵活。藉由引用、改写、自创的途径,出现在十个章回中的逾三十条有关赋作、赋论、赋选资料,共同形成了一套显示俗中见雅、寓庄于谐的鲜明审美特征的辞赋话语。《绿野仙踪》的辞赋融入在文学史上颇具典型意义,当时的尊赋观念、考赋制度和赋学状况是前提和背景,而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叙事技法运用的需要则是内部驱动力。通过此小说文本中的辞赋形态、艺术效果与成因的发掘,不仅折射出其时的辞赋接受和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更能有助于深化小说的文本解读,从而为明清小说中文体互参的理论总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 《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本一百二十卷。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程伟元因为“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红楼梦引言》),出了第二个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的印本,因是程伟元所主持的,人称“程本”,为了便于区别,又把辛亥本称为“程甲本”,壬子本称为“程乙本”。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红楼梦》坊刻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人们也一致相信程伟元《红楼梦序》中的话:第一,“《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第二,此书开始的以抄本流传,“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第三,此书“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祗八十卷,殊非全本”;第四,程伟元数年以来,“竭力搜罗”后四十卷,先是积有廿余卷,又“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  相似文献   

10.
以《西游记》小说的刊行作为参照系 ,对其之后神魔小说的四种风格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纳。第一种以对立双方的斗法为主 ,写法宝 ,写神通 ,侧重于想象的神奇 ,其代表作为《封神演义》 ;第二种以发挥象征性寓意为主 ,藉神魔题材表达人生哲理 ,其代表作为董说的《西游补》 ;第三种是玩世不恭 ,借题发挥 ,指斥世俗 ,抨击邪佞 ,洋溢着突兀滑稽的诙谐趣味 ,其代表作为刘津的《斩鬼传》 ;第四种是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及其他小说类型合流的产物 ,其代表作为李百川的《绿野仙踪》。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就回目说,共有四种不同的本子。(一)五十一回抄本。吴敬梓的朋友程晋芳约写于1770——1771年的《文木先生传》有云:“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杨钟羲在其所著的《雪桥诗话》里,也有同样的记载。这种五十回的传抄本,至今未发现。(二)五十六回刻本。1803年卧闲草堂刊本,这种刊本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刻本。经校刊断定,这是以后《儒林外史》各种刻本的祖本。(三)六十回石印本。光绪年间,东武惜红生序本(即增补齐省堂本)。所增四回,叙沈琼枝与宋为富婚后生活。这四回诚如鲁迅先生指斥的“事既不论,语复猥陋”。所表现的  相似文献   

12.
金钟儿是李百川先生在其小说《绿野仙踪》中塑造的一个妓女典型 ,由初时的迎奸卖俏、朝秦暮楚的妓女 ,演变为一个因情激越、为情而死的烈女 ,其心路轨迹清晰可寻。金钟儿是活的人物 ,不是某种观念的传声筒 ,与其他作品中的妓女人物相比 ,其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其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其结局更加令人悲叹。文学史上 ,尤其是小说史上 ,应该有她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旗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刻印.《感旧集》从辑录初始,到稿本问世,到雕印出版,前后历经80年的艰辛历程,版本价值极高.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唐诗名集《孟东野诗集》自宋敏求编订至今,历代传本总计近30种①,讹传甚多。1959年人民出版社曾以明杨一清刻本为底本校订、出版。因当时一些善本尚未访知(如北宋刻本、汲古阁影家精抄本、明初抄本等),加之校勘者欠加“本校”,致使该校本遗漏了不少说误。在遵照国家古籍整理规划组关于“重校孟集意见”的十多年研究中。笔者以访得十多种罕见善本对勘发现为1959年母校本所遗漏的础误计百条。本文先举出十条。1、“每苔”系“莓苔”之误卷六《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商龄每苔滑,石板上下频”。句中“每苔”二字除扬一清刻本和汲古…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6.
《续诗品》版本较多,今据乾隆刻本及《昭代丛书》、丁福保辑《清诗话》、郭绍虞注《诗品集注·续诗品注》等主要版本校勘(下文先引出者为乾隆本,其它以辑、注者姓氏简称),其余诸本无特异处,不拟胪列。至于异体字,如“(?)”作“(石臣又土)”、“(艹夸)”作“华”等,则不备举。  相似文献   

17.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海》是日本明治时代作家依田百川的代表作,是一部汉语文言笔记小说,与菊池三溪的《本朝虞初新志》并称日本汉文小说的双璧。《谭海》在创作上明显受到中国史传文学的影响,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相似。其文笔简约精粹,延袭了魏晋小说的质朴风格,并从《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书中直接汲取了艺术养料。《谭海》是一部志人小说,虽然是遗闻轶事,但是作者特别强调实录的精神,我们也借此可以了解日本近古以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薛冈《天爵堂笔余·卷二》有一则记载《金瓶梅》早期抄本流传和刻本问世的重要资料,以往诸家所考均有未逮未确之处。经深入考索,得出了更加切实的结论:薛冈在京看到文在兹见示《金瓶梅》抄本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至三十年(1602年)九月之间;包士瞻是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就任德州判官路经苏州时购得《金瓶梅》刻本的,这也是《金瓶梅》刊刻面世的下限;包士瞻、薛冈所见《金瓶梅》刻本应为现存的《新刻金瓶梅词话》刻本。  相似文献   

20.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下称《忆旧书怀》)诗和杜甫《北征》诗,在百卉争春、群芳斗艳的唐诗苑中显得格外超群不凡、惹人注目。清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十五年御定本《唐宋诗醇》评曰:“(《忆旧书怀》)通篇以交情时势互为经纬,汪洋浩瀚,如百川之灌河,如长江之赴海,卓乎大篇,可与《北征》诗并峙。”这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