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艺术方法或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创作上的“思想与方法。”这一概念不但包括具体的“创作法则”,也包括法则所依据的“思想原则。”文学艺术事物上所谓“方法”不同于一般物质科学上的技术与方法,不能没有思想原则。文学艺术,其具体的创作法则不提到“思想原则”上,是看不出什么意义来的。而艺术方法,不能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尤其如此。现实主义其意义与原则性之强,已到了这样的程度:它一方面是艺术方法,一方面已逼近了一种艺术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高度。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带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3.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悲剧”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出现的,随着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戏剧中的悲剧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因而愈来愈产生工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这里的“文学艺术”泛指文学和诸多艺术门类,非单指文学这种艺术),甚至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运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部门,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派生概念,诸如生活中的悲剧、美学上的悲剧,悲剧性、悲剧艺术以及悲剧因素、悲剧性格、悲剧冲突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 “空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书法艺术讲究空间布白之美,所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从而产生“字外之奇”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崇尚“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于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艺术重“虚拟”(虚拟性的动作、道具和布景),追求“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推崇“无言之美”,尤其是诗歌,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所谓“空白”,是指艺  相似文献   

6.
(一) 研究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艺术进步的关系,是文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认为,地方色彩、民族色彩是增加艺术美感的一种因素。他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由于地方色彩(也指民族色彩),可以强化艺术美的素质,因此,鲁迅认为艺术美应当保留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鲁迅在对陶元庆的绘画艺术进行审美评价时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又说,陶  相似文献   

7.
“游戏说”是西方关于审美本质和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它曾经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本文试将其有关方面涵义综合于摄影美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关于文艺起源于“游戏”这一概念,首先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他说,美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尔后,德国美学家席勒又称之为人的三个冲动之一的“游戏冲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艺术与游戏都是过剩精力的自由发泄;及德国美学家康拉德·朗格的“游戏是儿童的艺术,艺术是成人的游戏”等等,这个学说经过他们的补充而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然而,文艺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西方艺术超阶级、超功利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游戏说”,其主要论点是:人们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是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要实现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文学艺术就必须走现代派的道路。并强调指出,现代派文艺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化”艺术,是“紧紧地随着时代、世事等不断变化,反映现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的。甚至说,不管什么社会,只要出现了现代化的物质建设,就必然产生现代派的文学艺术——这是规律,西方如此,我们也如此,谁也抗拒不得。这种观点的立论基础,显然是把文艺创作看成生产力的直接的、对应的反映了,因而从根本上违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基本原理,违逆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沧浪诗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蕴从北宋的文坛来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轻视文学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形象特征,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文学理论。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的。他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相似文献   

10.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3,(12):143-149+178+2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民族化,是处在“当代”的文学艺术在处理与本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文学经验关系上的一个护持自我、化他为我的丰富和发展过程。自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置于交往、撞击和互相渗透的大环境当中,文学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文学观念的产生。这一观念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作家在从事文学的创造活动时,应该自觉接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影响,又应该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前提,以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内涵世界文学的共同性和先进经验。鲁迅所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说中国戏曲艺术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时,恐怕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可是,这颗艺术明珠在当代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目中,却失去了光彩,大多数青年人不愿踏进剧场大门。当年剧场门前那种车水马龙的情景,现在几乎是难以看到的,代替它的则是一幅“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景象。  相似文献   

13.
马大康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28-135,159,160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文学艺术是作为现实对立面被建构起来的,它处在与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肯定现实存在与控诉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悖论式关系恰恰最为有效地包孕着政治潜能。文学艺术的审美形式是感性形式,它由感性秩序构成;文学艺术就是以此对抗现实秩序,培植新感性,而这正是社会解放的起点。审美形式具有双重性:商品化与抵制商品化。作为一种形式,它为文学艺术设定形态,赋予可复制性和特定的价值,使它无奈地沦为商品;而另一方面,审美形式又让文学艺术获得自律性来抵制商品化。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形态,并非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的作品的僵死堆积。它虽不同于自然界的蚕之化为蛹,胚之萌为芽,却也是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着的统一体。思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8页)文学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根据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这个运动可以名之为文学艺术形态的更新运动。本文的意图,是从横断面和纵剖面两个角度入手,对这一运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俯瞰世界文学艺术的重峦迭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今中外,我们不禁为那些群星灿烂、艺术繁荣的时代而赞叹!荷马与屈原叱咤风云的诗篇;但丁和迦梨陀莎惊人的语句;莎士比亚与莫里哀震天动地的戏剧;雨果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巨制;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绘画;米凯朗基罗与罗丹的雕塑;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 面对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呈现的异常复杂的现象,笔者在此仅想从总体出发对世界主要地区的文学艺术繁盛期作一次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这样两个因素。艺术美是由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有机地结合而构成的。在艺术美中,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黑格尔说:“只有内容与形式都须得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黑格尔《小逻辑》第287页,三联书店版)“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7页)  相似文献   

19.
刁生虎 《学术探索》2003,6(8):35-39
庄子以语言为维度 ,通过将现存世界划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个世界的方式提出了“道不可言”这一语言表达困境问题 ,并指出“成心”之存在、“道”之本性和“言”之对象化是产生语言表达困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公共财产”的有机整体性在“科学使世界缩小”的时代里[1]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经济方面 ,就是“世界市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就是“世界文学”。这种“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就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公共财产”。世界文学中的各国文学的关系 ,也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一样 ,存在着一种达尔文所说的“生长相关律”[2 ] ,即各国文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变成了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律和世界性的“公共财产”。当某一国度文学中的某种文学思潮的涌起与退落 ,某种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摈弃 ,常常是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