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黛玉与妙玉     
怡红院里有个“容长脸面,细挑身材,却十分俏丽甜净”的机伶丫环,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本名“红玉”,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唤她做“小红”,可见这个“玉”字非同一般,并非人人都可以用它来作名字的。可是在大观园里除了小红的名字本有一个“玉”字外,却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中有“玉”字,成为全园中与宝、黛鼎足而三的以“玉”字命名的人,她就是妙玉。大家知道,曹雪芹给许多人物起的名字往往是含有用意的,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可以说是个个不例外。本来通过小红的名字作者是有意告诉大家此“玉”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在此情况下,作者偏偏还要让一个人也名叫“玉”,不仅“玉”之,还冠之以“妙”,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这就值得点作一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中有关玉的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用玉记录,弥足珍贵。本文就殷墟甲骨文中的“玉”字从字形、相关文例以及用玉情况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湘西溪州铜柱铭文:“我烈祖昭灵王”中的“昭灵王”并非率指马援,而是“显示神灵美德”的意思。大凡读过溪州铜柱铭文的人很容易将“昭灵王”作称谓理解,直指马援。问题出就出在一个“王”字上。这“王”字并非“大、君、主”意的“王”字,而是“玉”字,意思是“石之美者,有五德。”详见《说文》玉释。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指出:“王本古文玉字。”如果我们将“王”作“大、君、主”理解,那么“我烈祖昭灵王”句的意思就有些歧了,深思起来也不合事  相似文献   

4.
大观园中有三个“宝”,又有三块“玉”。这“三宝”、“三玉”指称一位公子,四位小姐,中心突出,对称鲜明,绝非偶然巧合,而是曹雪芹有意识地将贾宝玉的“宝玉”二字让四位姑娘一分为二的结果。本文主要讨论作者这种做法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释“夭邪”     
<正>明代杨慎《升诗话·杂编》卷二:“夭邪。唐诗‘钱塘苏小小,人道最天邪’。又‘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夭音歪”。《辞海》亦收有“夭邪”一词,并引“长安女儿”两句话为证,把“天邪”释作“体态轻盈”。愚以为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古经传中无“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玉篇》、宋陈彭年《广韵》皆不见“歪字”。《说文解字》中收有“(?)”字,许慎释为“物不正也”。《玉篇》、  相似文献   

6.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漱玉岩”摩崖题刻现存21幅,总字数达千余字,多为南宋时期所刻。内容主要为当时一些名人的诗文、游记,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根据题刻内容和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漱玉岩为母丘氏居家和优游之所,而非“三陈”读书岩,部分文献关于漱玉岩在阆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华扬 《山西老年》2008,(6):31-31
玉文化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从"玉"字的汉字有约500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体……为正义作出牺牲,更是以"玉碎"来形容等等。  相似文献   

9.
玉因其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贵的品德,自古以来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在古汉语词汇中,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的美称词语,几乎用“玉”字囊括了所有被视为高贵、美好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以玉喻美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玉词语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文》一九八三年第五期,詹鄞鑫同志《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一文,对“对、章、梓、宰、新、童、妾、竟、豙”等字作了新的探讨,他把以上诸字所从的辛或丵部件,都理解为凿具的“镌”,因此释“对”的本义是“雕玉”的“雕”。“新”  相似文献   

11.
(一)辞书不宜言“本字”说 在《辞海》(未定稿)及以后的修订稿中,有“甲,‘乙’的本字”这样的说法。如语词分册第三分册修订稿最后一次校样中,有如下几条: (1) “生”的本字。《集韵:十二庚》:“生,古作‘ ’。” (2)冒“帽”的本字。《汉书· 不疑传》:“ 黄冒。” (3) “暴”的本字. (4)绔“ ”的本字。 (5)欧 “呕”的本字。 (6) “ ”的本字。参见“ ”。 (7) “ ”的本字。 (8) “ ”本字。《玉篇·口部》:“ ,犬吐。亦作 。” (9) “ ”的本字。 (10) “截”的本字。 (11) “ ”…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玉篇》则是《说文》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原本《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相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当大的出入。日本空海和尚生当中国唐代,他所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收字与《玉篇》原本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的义项也基本一致,体例编次与《玉篇》相同。可以说,《名义》是今天考察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原貌的不可多得的文献,也是研究原本《玉篇》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名义》注释文字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基本面貌。其所注反切记录了南北朝时代的语音情况,其义训远比宋本《玉篇》丰富。《名义》中所收的注音对研究中古语音有着极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名义》中的注音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名义》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名义》注音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指出了注音方面的某些错误现象。《名义》避“顺”、“衍”字讳,其避讳方式与南北朝时期的避讳习惯相符。这也说明《名义》所根据的《玉篇》是唐孙强增字改定以前的本子。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名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行气玉铭”的形制为楞柱状,中空,顶端未透。此外又有玉佩、剑珌、玉刀珌、行气玉佩、刀珌等称法。原玉旧藏合肥李木公家,今归天津市文物管理处。 此玉的拓片原著录于端方的《陶斋古玉图》和黄璿的《古玉图录初集》(第四卷),之后又收入罗振玉所编的《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在其目录中标为“剑珌四十字”。实际上有雕玉十二面,每面刻三字,全部铭文共四十五字,其中有九字重文(八处有重文符号,一处重文符号漏刻)。 一 关于此玉为何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黄璿将此铭文收录于《古玉图录初集》,可见黄璿认为这是块玉佩铭。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2)一文中也名之为行气玉佩。罗振玉在《三代古金文存》第二十卷目录中题为“剑珌四十字”,实际上有五字重文为罗氏所疏漏,但郭沫若在《“行气铭”释文》末段的结论中说:“然行气之术铭于‘剑珌’,颇觉:不甚伦类。珌者,《说文》以为‘佩刀下饰’经余考证知即剑柄与剑身相接处(古人以为‘镡’,今人以为‘剑格’)之玉饰,无隙可容四十余字之长铭,是则原物是否为‘剑珌’实属疑问”。并曰:“今案刀鞘之上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对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形玉饰铭文"吉之玉麻不畏”、"吉少玉麻不畏”及战国、秦、汉玺印之"縭”、"克”、"仁”、"胜”、"”等字所作的考释.  相似文献   

16.
说明:(一)沙湾郭氏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家谱排列编有二十字歌诀:“洪庭秀显源,永志有承贤。明朝开宗远,福寿康宁绵。”沙湾郭氏家祠顺次为:郭永辂--郭志思--郭有元--郭承富--郭贤淋(字玉楼)配张氏、邱氏--郭明德(字秀山)配  相似文献   

17.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第10期《语文建设》的《“无须”和“无需”》主张胡须的“须”和遇雨止需不进的“需”是同源字,另一篇文章《说与》又主张有缺口环形玉的“”和器皿有缺口的“缺”是通假字。可是,考之于两对词的语源义,却发现前者的“胡须”义和遇雨不能前进的“止需”义,意义上并无联系,是典型的通假字,而后者两个字都有“有缺口”这一共同义素,是典型的同源词,这两篇文章恰恰把这两种文字现象的关系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玉     
王炳熹 《社区》2013,(5):35-35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内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玉的5德是指玉的5种特性,凡是质地坚韧、光泽晶润、色彩绚丽、组织结构致密透明、击敲时声音舒扬致远的美石,都被称为玉石。  相似文献   

20.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