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说过:“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社会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对待人权问题,也必须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一人权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要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  相似文献   

2.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为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列宁曾经指出,为了正确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最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本文就是根据这个精神,对社会主义思想和概念的产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道德研究的一部开拓之作——评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李绍明彝学专家苏克明教授带领四位中青年学者,潜心凉山彝族道德问题探究,撰出二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该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4.
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的号角.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冯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凉山彝族妇女处于纵向历史转变时期和横向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其诸种观念受到来自传统和现代两种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婚育观、家庭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新变化,与此相应,其婚育行为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  相似文献   

6.
犯罪未遂制度是近现代世界刑事立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近现代各国刑法学中基本的和重要的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所以,研究犯罪未遂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封建国家还没有犯罪未遂的理论,封建刑法里也还没有犯罪未遂的一般制度。但是,历史文献和研究著述表明,封建刑法在一些具体犯罪的处罚上,已经开始对是否完成了犯罪有所区别,已经有了接近于或基本上相当于近现代刑法中关于犯罪未遂如何处罚的规定。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高度发达的封建刑法,便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刑法中的犯罪未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构建中的作用,笔者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源自凉山彝族本土、扎根本土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对提升凉山彝族地区社会资本存量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构建社会网络;二是培育公民信任;三是重建社区规范。  相似文献   

8.
彝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跨越许多历史时代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多年来,曾有不少中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座层次复杂的宝库进行过发掘和钻探,但宏观上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其广度和深度有待于微观的具体研究的不断发展。彝族二十多个支系的婚姻形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既有原始古风的“昔那路亚”群婚的遗迹,又有凉山彝族的“家支外婚”和“等级内婚”;更有昆明萨咪族中流行的与汉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迎娶仪式。对这些婚姻形态的研究,无疑地必将从许多方面丰富人类婚姻家庭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罗妞牛 《南方论刊》2013,(6):93-94,58
通过凉山彝族传统文献和民间故事中对蛙的阐释的概述,展现蛙在凉山彝族人们心中由来已久的崇敬;通过凉山彝族生活中的蛙符号的概述,展现蛙符号在彝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涉及到蛙的习俗的概述,展现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体现出对蛙的认识。通过文章的论述,让凉山彝族人们能够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对蛙的阐释,了解现实生活中彝族涉及到蛙的习俗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彝族的传统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耀华教授毕生致力于民族学、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凉山彝族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汇集了他半个世纪以来跟踪研究凉山彝族的主要成果,是这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探讨彝族文化变迁的力作。 一、该书的构成。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凉山彝家”曾作为一部专著,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作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于1943年夏深入西南大小凉地区进行实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非政府组织在少数民族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构建中的作用,我们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方法对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源自凉山彝族本土、扎根本土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对提升凉山彝族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存量具有六个方面的作用:构建关系网络、增强社区归属感、培育信任、扩大公共参与、建立互助组织以及重建社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在推行"乡政村治"的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之后,彝族家支观念迅速复兴于凉山彝族社会中,家支活动频繁,对凉山彝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正负面影响.因此,应建构现代性与内生性相统一的凉山彝族乡村治理模式,为促进基层民主、提升管理效能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犹如股股共同的精神暖流溶入到民族现代化文化的建构画面之中,主体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列宁说过:“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了那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  相似文献   

14.
郭老对凉山彝族社会的情况早有接触。他是四川乐山沙湾镇人,西距凉山不过数十至百余华里。这里直到现在仍保留下来的许多“蛮洞”,原是历史上彝族土司控制下僚人富有者的住室。彝族土司的统治势力直到明末清初才遭受比较严重的打击,可以想见郭老的家乡曾经长时期受过彝族奴隶主的威胁。当郭老殚其精力治古代史时,早就注意到彝族社会的情况,如在《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中都曾提到。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双重社会分层体系、家支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分离以及婚姻匹配规则的转变,是彝族家支体系具有“资本”意义的根本原因。“家支资本”可视为彝族种姓身份在婚姻选择上的博弈筹码,影响着凉山彝族的阶层流动。凉山彝族特有的通婚规则,使“家支资本”参与婚姻选择并与经济资本进行兑换,不断攀升的彩礼使“异类匹配”的婚姻逐渐增多。家支的“资本化”和高额彩礼的出现,看似强化了彝族的家支身份认同,实质上加速了彝族等级身份系统的解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是一部以笺证体裁研究云南古代彝族罗婺部酋长及其后裔武定凤氏历史的传著,它在校点、笺证清代著名学者檀萃所撰《武定凤氏本末》的基础上,对彝族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考释、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论证,清楚地阐述了云南武定、禄劝一带,自南宋淳熙年间的罗婺部至清朝乾隆年间武定直隶州彝族土司的兴衰史。《笺证》把武定凤氏兴衰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置于彝族史、云南地方史的大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元明时期武定的彝族社会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凤氏祖辈担任土官,领有封建王朝授予的领地,剥削和榨取农奴(“蛮民”),这就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武定地区彝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充实了彝族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封建领主制社会这一重要环节,丰富了彝族史研究的内容,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扩大了彝族史研究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怎样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温克勤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伦理学家、伦理学派都不可回避的基本原则问题。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是社会怎样实现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即所谓“社会公正”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经...  相似文献   

18.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9.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大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则出现于唐宋时期;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和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和则成书于明清两代.这三个时期的诗学论著所呈现的发展序列表明,彝族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诗学先贤举奢哲和阿买妮所开创的诗论方向、诗学主张在后出的诗论著作中都得以承继和发展,并逐步趋于系统化的阐述和综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歌研究的专门学及其学术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结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来观照其学术演进的主要特征和学术流变的主要脉络.  相似文献   

20.
束世征先生在去年《新建设》杂志第六期上发表了关于解放前四川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意见,认为“截至民主改革前为止,凉山彝族的主导的生产关系还是领主农奴制,但已是趋于没落的领主农奴制社会。”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束先生的论证是从土司制度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