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王朝的恢弘气度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昌盛等层面,也通过兴盛的旅游活动得以表征.在这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朝代,旅游迎来了新的高涨.唐代的旅游活动不再完全是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属物,旅游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支配旅游活动.唐代旅游活动类型丰富多彩,各阶层人士参与广泛,进而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文化构成了盛唐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李怡  马琳 《社科纵横》2011,26(4):137-139
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上。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  相似文献   

3.
解梅 《社科纵横》2006,21(1):124-125
唐代,敦煌成为中亚粟特人的聚居地之一。本文试图结合敦煌莫高窟艺术以及敦煌遗书再现当时敦煌地区的中亚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4.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1,27(4):17-20
唐代曲江游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深受长安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哺育和影响。研究唐代曲江游赏文化对当代都市生活方式、都市城市规划以及都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习刚 《唐都学刊》2010,26(4):29-34
唐代对老子的尊崇在皇室的主导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唐代皇室对老子的尊崇主要体现在认祖与追封,升《道德经》、习《老子》、崇玄学、准明经例考试,重视老子思想理论,以通《老子》者进讲、侍读,作为对外赏赐与交流的重要文化,讲老子符瑞,祭奠老子,设祠立像,尊老子庙等方面。但这种尊崇在有唐一代,不同时期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徐颂列 《浙江学刊》2005,(1):215-217
唐代是经济、文化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同时,对外来的衣冠服饰采取兼容并取的态度,使这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与其它时期不同的特点:雍容华美,异彩纷呈.本文选取唐代上衣中的襦、半臂和裲裆作粗浅的考释.  相似文献   

7.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唐人将清明改火、取新火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衍生出赐新火仪式,风靡一时,蔚为大观。这些蕴含着则天顺气、辞旧迎新、君恩臣报等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的节俗活动,既丰富了唐人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又契合了唐人特别是统治者的精神、心理需求及现实政治需要,一定程度上维系和巩固了统治秩序,对唐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代判文体现了文学、法律与考试三重面相,最终实现了从实用文体到文学文体的转化。三种面相的纠缠,尤其是判文的考试、法律属性,形成了叙事性、虚拟性、开放性和情感化等文学特征,这是促使判文文体转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文学化过程中,非文学的因素起到关键作用。判文向文学文体转化,有着深刻的文化意味:它意味着中国文学中原先"作文为己"的文学变成"作文为人"的功利实用文学后,一些文体又向自主自发的创造性文学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功利实用属性促成的,其中隐藏着自我突破、解体和变异的因子。在转化了的"判文"中,可以看到对政治权威的脱离与解构,也可以看到正义精神和人文意蕴在文学中的渗透与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到唐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佛教、道教及其他文化因素在两国之间均有良好的对话与互动。引发和促进这种传播与互动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给人们留下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汪聚应 《唐都学刊》2001,17(3):22-25
有唐一代,侠风炽盛,咏侠诗的创作空前繁荣。本文系统论述了唐人任侠风气的成因、声势及其流变,认为唐代社会上层贵族及其子弟的游侠热和侠在中下层文人、民众中的异常活跃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为那个时代提供了所需的精神力量,而且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气质精神和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诗人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12.
李娜 《唐都学刊》2007,23(1):30-33
根据现存史料与文献,对唐代选取驸马的标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唐代即使贵为天女、公主的婚姻仍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对驸马选择标准的变化,事实上也随着帝王政治需要的变化、帝王兴趣爱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存在一个围绕着政治因素变化的曲线:初唐之时为政治联姻,政治标准为首要标准;身处盛世、政局已稳之时仍为政治联盟,但政治性相对能弱些;末世之时这一政治性特点又随之增强。只是处在盛世之时,公主会幸运些,除政治、姻亲血缘标准外,还会以亲族、才学、品德等作为一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徐美莉 《唐都学刊》2004,20(1):49-51
在经济活动中 ,唐代人表现出了非凡的经营才能和经营理念。在节约劳动时间 ,把握商机 ,研究消费心理 ,以及诚信经营等方面 ,都有着可以启示后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赵东 《唐都学刊》2010,26(5):45-48
唐代频繁的祭天之礼能够申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可以强化皇帝专制的至高无上,能够表明其统治的存在与粉饰太平,从而在文化上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大部分人还处在相信神灵的阶段,祭天之礼可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专谨行为,关心民生。唐代祭天之礼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大一统局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5.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许友根 《唐都学刊》2004,20(4):61-64
唐代科举实施“两都试” ,除了“京师米贵”以外 ,武则天的政治统治需要和“安史之乱”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两都试”期间录取的进士、状元和长安一地录取的进士、状元并无区别 ,有学者称“两都试”录取的状元为“分场榜首” ,虽有新意 ,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易小平 《唐都学刊》2004,20(5):34-37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注重风骨,中唐古文家和新乐府诗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则强调政教。这种接受差异表明接受者的心态发生了"向内转"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朱利民  王斌 《唐都学刊》2003,19(3):18-21
唐代是文化开放勃发的时代,唐陵狮雕更是极具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从现存唐陵石狮入手,对其进行归纳,类比和文化层面上的发掘、爬梳与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狮雕文化的来源、演化及社会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9.
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和谐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初唐的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君民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基本和谐;君臣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内部的和谐关系;文化之和谐———三教并盛和文化繁荣;夷汉之和谐———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基本和谐、团结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