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STS),是大学、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科技制约与社会建构的辩证统一。我国20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或正在经历三个方面的历史转型:由高校自发探索到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由技能型到素质型,由模仿型到本土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梳理和审视这一历史转型,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创产业是全球最具前导性和领先性的产业.原创产业集群具有扁平化平面系统、开放性创新系统、复合型产业共生系统等特点.原创产业集群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群、大学群、中介群等实体群落和知识群、文化群、创意网络在内的虚拟群落.原创产业的创新、成长与成熟是一个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耦合、升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是其发展的应有之义.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学习是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也是集群发展的目标.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学习与创新的重点是服务创新,其知识学习也是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的.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创新体系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制定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扬弃逻辑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各种社会决定论的流行方法论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 ,重新思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本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政策含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本质上是创新的体制化 ,它的运行机制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和社会传播的互动流程 ,它的结构是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等为创新而合作的“科学共同体” ,它的动力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社会驱动的合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普遍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之间冲突、协调与整合的复杂过程与状态,表现形式与途径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影响、渗透与掌控.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由国家社会同构一体一元结构,到国家与社会有限分离二元结构,再到国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互动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社会利益变迁与治国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活动均是在向自身以外提供着服务.服务具有社会无偿性和商业有偿性两种特性,不存在纯粹有偿意义上的任何商业有偿性服务活动,任何人都应关注其行为的社会影响,基于整个社会经济以至于全球经济越来越显现出更多的服务经济特征的现实,构建出人与人服务共生的经济社会关系结构.管理关系则是平等互动的服务关系,管理者要为其协作者完成任务及实现共同目标而指明方向,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产业的阶段演进与低碳经济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耦合互动机理来看,新材料产业与低碳经济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一个双向互动、耦合发展的过程。从耦合演进路径来看,新材料产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优势“立体式”参与低碳经济发展,以生产的低碳化与流通的低碳化环节支撑低碳经济发展,以低碳型产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低碳经济模式,建议结合新材料产业细分特性,构建与低碳经济良性耦合和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整合新材料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新材料产学研联盟发展创新体系;做好产业进入壁垒分析,认真对待走向低碳经济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投资风险;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体系研究,通过碳排放权管理实现新材料发展经济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8.
在组织关系上具有不同特征的商业体系可能孕育出知识特性迥异的优势产业,不同程度的专用性知识要求不同的组织模式即商业体系与之配合,在知识的组织专用性上与主导商业体系相匹配的产业更容易获取竞争优势,知识专用性与商业体系的互动将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中塑造出国际竞争优势,这些结论有助于对中国商业体系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产品设计是以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当产品设计的审美功能转化为商品的价值时,它与企业、市场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市场竞争促使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相结合,协调设计所需资源,实现形式和功能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产品既为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又为社会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产品设计与商业政策的结合,将艺术美学与技术相融合,使企业、产品和市场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刘琴 《学术探索》2001,(4):253-254
教育是一种产业,但如果据此简单地认为教育应该完全市场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活动应该完全由市场调节,则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教育不仅是一种产业,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具有其独特的"产业"属性.  相似文献   

13.
潘晴雯 《天府新论》2003,3(2):56-59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社会发展最终又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 ,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耦合。人的全面发展寓于社会发展之中 ;社会发展要求并包括着人的全面发展。并且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但是这不是一个自动生成的过程 ,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来把握。要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亮 《南京社会科学》2024,(3):131-141+150
在知识社会转型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双层驱动下,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展现富有生命力的组织特性,建立起一种城际共生平衡生态圈。新型研究型大学基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特色化的新起点,主动融入知识社会的组织生态,与多态性组织形成目标、实践和价值的耦合基础。基于这些耦合性,新型研究型大学创生出组织韧性、跨界性、有组织性、包容性等组织特性,全面强化大学的知识创造螺旋、组织生态与服务社会能力。面对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凸显组织特性,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培育生态型组织,打造多主体协同善治的组织链条,共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企业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与企业运行机制 社会经济肌体不仅是诸要素借助于一定的联结方式和基本内在构造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系联、相互制约,发挥各自的功能并自动耦合循坏、形成经济机制),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经济过程是由人发动,控制、调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从而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软件形成的知识生产中人--机分工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晓鸣 《学术界》2005,(3):167-174
计算机软件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对象化的活动的智力过程.由于软件的特殊本质,形成了当代知识生产中人-机分工与合作.人们逐渐将再现型知识生产交由电脑执行,保留和拓展了知识创新这一职能.同时,软件需要人的主观意识给予调整,人则需要软件的速度、精度等因素的配合.认识和顺应当代知识生产中人-机分工与合作,有助于提高知识生产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张华 《理论界》2008,(1):196-197
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分析论证了大学精神的内涵、本质,指出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内涵的根本,剖析了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归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知识,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和相关数字技术会如何影响创新的地理分布 ?本文认为 ,创新具有与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完全不同的特点。它在本质上是涉及知识创新性分布的非常规性的社会过程。文章从个人、社会和地理的角度审视了创新活动 ,认为 ,因特网在为获取知识提供便利的同时 ,并不会打乱与资源分布、面对面交流和发生偶然性相联系的地理优势 ?  相似文献   

19.
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可持续经济的高级形态,在现代城市兴起和繁荣,与城市发展阶段内在统一、相互耦合,对城市要素构成具有选择性.创意经济从多个维度作用于城市转型,通过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加速城市产业结构演进,提升城市创新驱动力,重组城市空间功能等得以实现.创意经济促进城市转型,需要从推动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发展创意经济聚集区,繁荣城市创意活动,培育创意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等方面入手,加快城市产业创新转型,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徐勇 《江汉论坛》2007,1(4):12-15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是农村基层社会及其管理体制的重建和变革.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由自然村落制度到社队村组制度,再向社区制度转变,可以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实现上下互动、城乡一体,并建构起政府公共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相互补充的新型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