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丽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19-1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大学生自身社会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整体状况较好,但还存在对志愿服务认识不明确、队伍建设不稳定、志愿时数认定公正性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为促进高校青年志愿工作的发展,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进一步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和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郭红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113-115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及其组织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以山东省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进行水平评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其中社会环境、政策法规、志愿者队伍达到或接近中等水平,服务机构处于较差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志愿精神的功能看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精神具有激励、调节和凝聚三种功能,要提高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就离不开志愿精神的发挥。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激励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激励性,就必须善于造就精神楷模;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就必须注重营造民主氛围;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就必须着力塑造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青年志愿服务是指青年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益于其他个人、群体或事业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受到来自志愿者及其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机构、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和志愿者自身等四个方面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机构组织建设、经济激励政策、社会需求、志愿者年龄等12项因素对青年志愿服务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年志愿服务与当代大学生成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逸群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20-22
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发韧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青年志愿服务,是一段跨世纪的华彩乐章。作为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业已成为一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催生现代文明的全民性事业。同时,青年志愿服务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青年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养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建光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1):7-9
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广州市番禺区为典型 ,分析经济发达镇村社会变迁对青年志愿服务的需求。概括镇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特征 ,包括率先转型 ,持之以恒 ;以点带面 ,深入社区 ;创建阵地 ,加强凝聚 ;发掘资源 ,拓展服务 ;内外联动 ,树立名牌等。 相似文献
8.
9.
价值观自信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持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使其与价值观自信具有很大的内在契合度和关联性。志愿服务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载体,是青年增长才干、提升自我的平台,是青年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是增强青年价值观自信的有力抓手。基于志愿服务增强青年群体价值观自信,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延伸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黎新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23-26
伴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主动担当、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身影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面临诸多新机遇与新挑战,从价值—实践组织—运行联动—传播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系统总结经验做法,提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重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中,志愿者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志愿者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志愿者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我国志愿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法律化、志愿服务激励人性化的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3.
刘波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44-148
网络公共领域在提供主体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志愿精神三方面为志愿服务开拓和延伸了新的场域。从网络志愿组织的发生机制来看,网络志愿服务实质是自组织理论的充分展现。网络志愿服务的特点有凸显草根性,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更高;平等交互性,活动过程直接可视化;主体相互制衡,防止志愿服务异化。网络志愿服务要从混沌到有序,需要在健全网络志愿服务体制、精心打造网络志愿社区、培育稳定的网络志愿者队伍、加强网络志愿组织内外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彬彬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则实现了自我教育,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日常化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完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相融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多以企业的角度研究其品牌化发展,而对社区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公益服务品牌化发展的研究较少。坚持品牌化的特色发展道路,是社区志愿组织提高整体服务品质与服务能力,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必须明确政府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和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持久开展和社会效益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及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中国政治认同面临严峻挑战,而志愿服务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全国505个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项目的大数据调查发现,志愿者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非建设性认同高于建设性认同;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随着参与次数(卷入度)的增加,政治认同显著增加,但并非简单线性关系,有认同拐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差异显著,男性高于女性,而党员高于非党员;强制参与者的政治认同显著低于自愿参与和朋友/他人介绍参与者,并且不受志愿服务卷入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1、志愿者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 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志愿者无论在人数还是在人员的构成上,都有很多不足。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而我国,目前以民政部的统计数字看,全国目前志愿者占我国城市总人口的11%,远远低于西方 相似文献
18.
巨东红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2-57
与发达国家践行百年的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规范化程度严重滞后。志愿服务是"文明厦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志愿服务规范化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文章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厦门市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中的困境,探索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升厦门市志愿服务的水平和扩大厦门市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这有助于志愿者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服务学习”视阈中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115-117
服务学习具有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具有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学生做决定以及分析性反思四个特征。服务学习理念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要以社区为基础,训练和督导要以专业化为目标,维系和奖励要以自我满足为需要。 相似文献
20.
李恩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Z2)
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等重大事件见证了民间志愿者参与公益的热情和力量,这些民间志愿者组织服务在志愿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影响,初步形成了与体制内志愿者组织共生共存的格局。上海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