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仁玕,以他在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地位和他制订颁行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而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一位历史人物。然而较长时间以来,由于我们过多地把眼光集中于洪仁玕经济改革(而不是全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而同时又以其是否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失败来衡量其价值,某种程度上只将《资政新篇》视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贬低了洪仁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今天,通观洪仁玕的全部改革方案,走出太平天国的圈子,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查,洪仁玕在中国首倡近代化,设计并实施近代化的功劳是不可湮灭的。他的努力,连同他的失败都在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开始时期,洪秀全学习、借鉴基督教,创立了拜上帝教,其要在人间建立天国;洪仁玕进一步提出建设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图,欲"与番人并雄".他们都坚持"洋为我用"、独立自主、友好往来的原则,坚决反对外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权益和民族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位重要的首领人物,也是近代中国一位首倡对外开放的有识之士.在他主持太平天国后期朝政时,秉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渗入,他撰写了《资政新篇》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史名著,表明他对中西文化进行了优化的选取和对策,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中西文化观.本文仅就洪仁玕西方文化观问题作些探讨和反思,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仁玕撰写的《资政新篇》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太平天国内部学习西方的代表性人物并不是洪秀全,而是洪仁。但洪仁对西方的认识仍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还不能够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和学习西方的必要,同时又能洞察列强在华的险恶用心。另一方面,洪仁始终对儒学持温和态度,主张糅合儒耶(中西)。从香港投奔天京后,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洪仁新旧观念的此消彼长,具体表现为其旧有的忠君思想和宗族意识的日益膨胀。  相似文献   

5.
林环 《天府新论》2000,(6):84-87
洪仁玕是早期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完整纲领,从政治、法律、经济上提出了具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理想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诸王之中洪仁玕的著述较多,解放以来颇为史学界所重视,对洪仁玕有关军事方面的专门论著或者与军事问题有一定联系的篇什,迄今仍然存在着被忽略的现象。因此拟就《干王洪宝制》中的《兵要四则》、《克敌诱惑论》以及《洪仁玕自述》、《诛妖檄文》等篇中所孕含的军事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之后的新安县(今深圳)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洪仁玕于1853年在布吉老墟街接受瑞士巴色会传教士韩山文洗礼,后者根据其口述完成《洪秀全的梦魇与广西暴动的起源》一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书系近代中国历史上中西学者合作完成的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口述回忆录。  相似文献   

8.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学习。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洪仁玕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中西文化,用以拯救中国。本文拟就洪仁玕的中西文化观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1859年4月,洪仁玕由香港辗转到达天京。不久,他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进呈了《资政新篇》这个极其重要的系列资政书和其它革命文书,主张“革故鼎新”,建立“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与番人并雄”的新思想。在洪仁玕的著作中,“新”字显得十分突出和珍贵。这个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敢于面对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这一客观现实,大胆地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要达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而且还要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与国际社会并立竞存。这个新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中  相似文献   

10.
<正> 近代广东是一个诗人辈出、竞相争辉的时代,从张维屏、陈澧到洪秀全、洪仁玕,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再到丘逢甲、黄节、朱执信、苏曼殊,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不仅为整个广东诗坛前所未有,而且几乎左右了整个中国近代诗坛。本文想就其特点、地位及其成因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70年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冯桂芬、容闳和洪仁玕已经提出一些新教育的主张。在他们的著作里率先提供了新旧教育交替的信息。他们对新教育的见解逐渐为洋务派所认同、所提倡,新教育逐渐成了一种思潮,它为洋务教育的开办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洋务教育的进行和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先导作用,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对这一思潮的形成、内容和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的朋友钟叔河主编了一套《走向世界丛书》,介绍我国近代史上的先进人物向资本资主义学习的事迹,为研究我国近代史立了大功,影响很好.但是,在这套丛书中,没有将近代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而且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洪仁玕编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也许是洪仁玕缺少像容闳、郭嵩焘、黄遵宪那样的直接介绍资本主义的著述,而只有《资政新篇》,单薄得很.然而,中国农民阶级走向世界,引进资本主义,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它的意义非凡,值得大书特书.下面,我们谨就这个问题,并结合史学界的某些认识,作几点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妤  梁杏茹 《船山学刊》2005,(1):189-193
洪仁玕和冯桂芬能够分别从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和晚清封建政权的立场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他们的思想代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前夕中西文化观的最高水平,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潮和戊戌维新思潮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15.
一般中国近代史著作和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论述,曾经都把冯桂芬放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范畴里。但1956年王栻先生写的“冯桂芬是不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改良主义者”一文,认为冯桂芬的《校邠卢抗议》,“只能代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初步发展,因而改良派还没有从洋务派分化出来以前的思想”。这就是说冯桂芬的思想属于洋务派。因此近两三年来,有关论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发展的文章中,就很少看到冯桂芬的名字了。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就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就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的过程来看,他的思想体系到底属于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仍不可不论。这里关系到如何理解一种思潮产生的最初形态。约在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交叉中,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本引起人们重视的书,一本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一本是冯桂芬的《校邠卢抗议》;前者是向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提出的政治革新主张,后者是准备为清朝封建统治者采纳的政治改革主张。两者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而主张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旧政的精神,却有相同之处。侯外卢同志曾经论证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改良主义思想,颇有道理。但是洪仁玕是要求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革新,和冯桂芬要求清政府的改良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要求革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法制思想发展史上,谁揭开了第一页?杨鸿烈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书中说首推沈家本,迄后有不少学人也都以此为定论。其实这个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沈家本是晚清的大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上谕”研究欧美法律。他的所谓法律“新思想”,与洪仁玕相比,在时间上就晚了近半个世纪;若就内容的深度、广度而言,两者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17.
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扬州师院中文系编的《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的《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等一些新版的资料书都这么录道:“推其原故,盖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气盛,喜骋雄谈;或新进恃才,欲夸学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其中“低昂遂判”,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却作“低昂远判”。我们认为:该作“远判”。查《戒浮文巧言谕》收在《钦定军次实录》卷内最后一篇,原刻本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年)新刻的,1957年在江苏常熟发现,今藏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刻本也作“低昂远判”。其实,  相似文献   

18.
王明前 《学术论坛》2022,(2):103-116
对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考察应该以其教育制度的整体框架为背景。由此观之,太平天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基础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也只局限在宗教意识形态一隅。太平天国前期,科举制度没有建立在基础教育制度之上,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只满足于依靠科举暂时取一时人才之需。洪仁玕在规范科举考试形式的同时,并未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制度。太平天国后期,科举制度虽然基本落实了洪仁玕的制度性规划,但考试内容仍然以基督教内容为主,并没有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太平天国尽力发挥乡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乡官掌握社会资源的有利条件,动员文人参加科举,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社会效果。尽管如此,后期科举制度仍然如前期一样,由于缺乏基础教育制度的支持,而流于一般行政事务的铺陈。  相似文献   

19.
白坚同志的《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4期),为证明罗尔纲先生所提出的洪秀全《改定诗韵诏》中的“诗韵”就是《诗经》,引用了洪仁玕《钦定军次实录》两段批评“八股六韵”的话为新证,下结论说:“‘六韵’即‘六经’无疑。由此可见,改‘六经’为‘六韵’,确是太平天国当年故事。在《改定诗韵诏》中,《诗韵》即《诗经》也可以论定了。”对此,特提出不同意见如下: 一、洪仁玕所批评的“六韵”,并非“六经”,而是指科举考试的试贴诗。试贴诗源于唐代,直到明清仍与后起的八股文相辅而行,是科举必试的项目。因其通常规定为六韵,也有八韵,故多被称为“六韵”。这与制艺文章有八股或六股,而通称为“八股”是同理的。太平天国制度有不少异于清朝之处,但其科举考试形式基本照搬清朝。张德坚《贼情汇纂》(下简称《汇纂》)说太平天国“试文亦如八股,诗则试贴。”(《太平天国》(三)112页)  相似文献   

20.
周其厚 《东岳论丛》2004,25(1):141-146
西方传教士因传教之需要而在中国建立出版机构和参与清政府官办出版事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机器技术和新的出版理念,并不自觉地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出版家。近代民营出版业因之而兴,标志着中国出版从外在设备到实质内容上的近代化,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推动近代新文化的形成和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