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语:蒲松龄诗歌的现实指向张文华,臧阜平蒲松龄因创作《聊斋志异》而闻名中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爱听秋坟鬼唱”,但并非象王士祯所说“厌作人间语”,①他创作的大量诗词、俚曲、骈文等,就是明证。在诗歌创作中,蒲松龄一改《聊斋志》的浪漫笔法,表...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俚曲,其中有七部的题材与《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相同。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表现的主题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俚俗的语言进行创作,为后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事实:一是蒲松龄用文言创作了闻名于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同时又用白话创作了几十万字的俗谣俚曲和杂著,文言和白话他都运用得很娴熟,他是个文白兼长的语言大师.二是白话小说早已在先于蒲松龄五六百年前的宋代出现,明代更是大量流行,短篇、长篇都产生了堪称世界文学的名著;尤其是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更是标志着我国白话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聊斋志异》语言时,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涵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与口承叙事原型交织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编有剧本和俚曲若干种,《聊斋志异》多方面涉及戏剧艺术。本文探讨古代戏剧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稽考蒲松龄的文学艺术渊源。作者认为:蒲松龄关注优人生活,深入了解戏剧作品和表演艺术,为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关系的安排、故事情节的构思都得益于古代戏剧,后人热心于把聊斋故事改编为剧作并大获成功,与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5,(6):43-46
莫言从儿时在故乡聆听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到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向世人呈现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创作历程,实现了继承、借鉴后的创新,揭示了他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之间的师承关系。莫言通过向蒲松龄学习,开始自觉继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汲取《聊斋志异》创作资源的同时,在小说中加大魔幻叙事的比重,注重艺术的转化力与创造力,通过中国式的魔幻叙事,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当代文化寓言,并在汲取诸多"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莫言说的"讲故事的人"考察其创作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其实同后者一样,延续了民间的艺术创作道路并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色彩。从本地到本土,莫言的经验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在创作该小说集的过程中,除了吸取传统的诗词歌赋、史传文学、文言小说的营养等因素外,借鉴和吸收通俗文学尤其是宋元话本小说的营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以此说明蒲松龄是一个兼容并蓄、广收博取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与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民俗遗产,反映出它历史发展的足迹;每个作家也必然地在自己的著作中,程度不同地溶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现象。而反映民俗现象的本质,也常常是检验一个作家和人民关系的微妙的尺度。在蒲松龄浩繁的著作——包括《聊斋志异》、聊斋俚曲及全都诗文杂著中,广泛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作家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一书而蜚声于世。我国历来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蒲松龄的成就时,往往重在介绍《聊斋志异》,而对蒲氏其余的作品却一笔带过。《聊斋志异》就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言,固然理应受到赞赏;但是,对他的俚曲也应给以一定的地位。作为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重要方面,俚曲的成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俚曲的命运似乎从来不如《聊斋志异》。后者的典雅和委婉,当时就受到王士祯等名家的赏识,后来坊间又竞相翻刻或评点,使之不胫而走。而俚曲却纯属俗文学,在清王朝统治者明文禁毁之列。仅康熙年间发出禁毁“淫词小说”的旨令前后就达十余道之多。且看一七一四年的禁令:“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夏,四月,乙亥,谕礼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词,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封建社会民间群体中的一个个体,蒲松龄受道教观念影响是极深的,《聊斋志异》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佛、道思想为两翼的,但道教思想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佛教思想。可以说,道教观念虽属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范畴,但却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提供了合适的载体。而蒲松龄对于既有道教观念的超越,是《聊斋志异》具有恒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殁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不但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传诵后世,名震中外,而且还奋笔撰写了大量不同样式的作品,计有诗词七卷,一千一百余首;赋十一篇,戏剧三种,通俗俚曲十三种,文十三卷,四百多篇。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葆有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艺术借鉴的意义。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除了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之外,和他的为人有直接关系,尤其和他的思想密不可分。本文拟就蒲松龄的为人及其进步思想谈一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聊斋俚曲”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用地方戏曲形式写的一组通俗文学作品。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说有十四种,它们是: 《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妬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和《增补幸云曲》。这些俚曲,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取材于古代作品,也有的取材于《聊斋志异》。这些俚曲,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活泼,“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深受我国广大听众欢迎。研究它们,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蒲松龄及其创作成就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简要地谈谈我对“聊斋俚曲”思想和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再现阶段及小曲与戏曲的密切结合阶段。试图从中窥见明清民歌艺术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选择看蒲松龄的小说与俚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而《聊斋志异》却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科场偃蹇失意,沉沦下僚,虽为正统文人,但并不排斥白话口语创作,现存俚曲十四首,语言俚俗易懂,迎合下层民众审美趣味。作为他心灵寄托的《聊斋志异》采用的仍为文言。文言一直是作为官方正统文体存在的,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口语白话通俗易懂,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之间,是俗文化的象征。蒲松龄的创作文白皆有,则代表的是其两种不同境界:文言意味着虚幻的理想,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过程,无疑是认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创作思想,把握《聊斋志异》的主旨立意,从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前人研究蒲氏《聊斋》,尚无对此作全面、深入探究者。本文将蒲氏创作《聊斋》的过程加以系统考察、厘分,初步认定,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有六次成书面世的过程。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成书: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末清初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后的高峰期。《聊斋志异》以其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之大为增色。这部杰作问世,固然有其现实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同时,岁月悠久、异彩纷呈的小说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六朝志怪小说的作用是突出的。所以,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一从一定角度看,《聊斋志异》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蒲松龄在书成之后回顾写作过程说:“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聊斋志异》中的两类妇女形象入手,探索作家蒲松龄创作这些形象的深层心理动机,文化积淀,以及他创作这些形象上的迷失与迷误。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1640—1715)一生著述甚丰,除《聊斋志异》外,诗词文赋、戏剧、俚曲、实用杂著,在在多有,或还有长篇小说,其生时即有文名,尤其是《聊斋志异》,其生时就反响很大,评价甚多,身后更是远播海内外,声名高扬,评论、介绍、翻译、研究日盛,形成了一门很热  相似文献   

20.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