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文章以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一种以校园网络为基本载体的网络信息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内涵及影响的分析,高校应该主动在校园网络上构建沟通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过滤网络信息内容、如何合理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如何把握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等方面上来,从而才能合理利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在知识、信息等的获取与传播中受网络影响愈来愈深,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趋突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就当前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对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大学生是网络应用的庞大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兴载体,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加强网络载体的互动性交流,优化校园教育环境,坚守网络阵地,创新工作方法方式,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突出,需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在圈层传播中圈内开放与圈际分离、圈层群体话语权中平等性与层级性并存、圈层表达上圈内同质与圈际异质等特征,成因主要有社会思潮多样化、媒介服务精准化、认知结构碎片化。通过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传播封闭性、圈层群体极化和圈层表达脱序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高校要增强互动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引导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面对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加强网络传播的研究,而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理论从信息收集、内容分析、传播渠道到传播效果等形成有效的系统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主动掌握舆论引导,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以及高校计算机的普及化。高校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和不恰当利用引发了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通过分析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各方面影响,试图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传媒,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轻易地接触到大量的影视作品,影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而高校公共影视教育则相对滞后.这就要求高校影视审美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首瞻性研究,利用课堂讲授、校园文化和网络传播来架构立体的影视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影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品行塑造具有推动、感染与规范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对此,应当发挥高校制度规范的价值引导功能,增强政治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互动协调功能,增强高校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出现了网络滥用、网络侵权等网络失范行为,严重危害了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及成因的基础上,主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并从其重要意义、构建原则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在多种合力共同作用下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