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命题。其特点在为人生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青年毛泽东在研究哲学、伦理学的过程中,曾对这一命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其探讨所得,对他青年时代乃至一生的立身行事都产  相似文献   

2.
3.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近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文化重建呼声最响的新儒家学说,坚持认为由于近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磨合,传统文化早已不能维持它的原来面目,主张儒家文化变迁应朝着最合理的方向发展,即实现儒家传统观念与价值的转化,并a自以为找到了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依据,即把儒家文化的传统主题“内圣外王”论,给予全新的诠释。他们认为内圣外王涵蕴着儒家精神的真谛,试图通过对儒家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重新取向,把“仁”和“道”的思想精粹从儒家文化中剥离出来,赋予个人价值选择和道德自主的新含义,以期待“老内圣”开出“新外王”。  相似文献   

5.
郭洪纪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圣外王”论进行了评析;①“内圣”与“外王”的渊源与演变,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母题,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百世不移的最高理想,孔子依“天下为公”的思想,把极高的社会理想托始于远古,遂有大同小康社会之说,为后世立下了内圣外王的圭臬。汉代尊五经,有存“三统”之说,还有阴阳家的“五德终始”之说相配合,主张政局衰坏,便应让位于新政。魏晋以后,玄学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的膨胀,使儒削弱;佛学的传入与禅宗思想的发展,又使儒学受到挑战。唐末五代的百年大乱,社会残破,道德败坏,人心空虚,宋儒起来重建人生,修复王朝,内圣外王的精神有了复兴的目标。明代君权专制高涨,政治恶化,许多学者不愿从仕而有志于圣学。清代,皇权主义和官僚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文字狱大兴,儒学无论讲内圣还是讲外王,都可能触祸,因之转而讲名物考据。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代的形成,一些学者重提内圣外王,以求图强。此时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多的学者转向西学之中吸取精粹来进行启蒙教育,终于动摇了儒学独占的局面。②内圣外王的伦理价值与局限。儒家之所以能独  相似文献   

6.
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移借了“内圣外王”的理念,把它作为伦理政治的中心信念进行了最内在、最系统、最深入的阐释,在孔、孟、荀、董四个原创的思想家那里,内圣外王代表了伦理政治理论中伦理和政治两个指向的最佳状态;它所讲的其实是伦理政治从源起到普遍推展的递进过程。内圣外王强调政伦双修,其实是为了解决伦理政治的政道问题。  相似文献   

7.
迟成勇 《船山学刊》2016,(5):99-106
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清初实学、近代儒学及现当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儒家"内圣外王"内含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等伦理精神意涵。结合时代精神,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儒家"内圣外王"文化理念的合理性因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示意义:引导公民加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塑造既有道德素质又有法律素质的现代人格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格健全的主体基础;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修身立德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8.
9.
该文介绍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演变,指出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文章认为,“内圣外王”之道,这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概括了社会历史活动对立统一的矛盾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性突破,为实现“内圣”与“外王”的真正统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魏晋玄学的发展史上,元康时期的玄学较之正始年间的玄学和竹林名士的玄学有一个明显差异,这就是它既不象正始玄学那样慷慨激越,热切寻求“崇本举末”,“执一统万”的系统理论,也不如竹林名士那样愤世疾俗,积极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清静空寂”的理想境界,而是试图将两者加以综合,冷静理智地阐发出一套“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宇宙观与历史观、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郭象作为元康玄学的代表人物,于其主要著作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王安石的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王安石变法既强调变风俗、以儒家经术培养、选拔人才,又强调立法度、治国平天下,走的是内圣外王之路。内圣外王的实质是把儒家的意识形态与法家的专制政体结合起来,而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就预示了变法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孟子不但使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体系上更加完整,而且还在实践哲学的思想层面上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呈现出的多样态的学术面貌和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之经解     
景海峰 《文史哲》2020,(2):119-127+167
儒家思想根源于"六经",而"经"之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文献整理与集结的复杂历史之外,在观念的演化方面也历时甚久,屡经改变。汉以后所形成的经学格局成为儒家思想代代传衍的基本形式,也构成了儒学的主要内容,但围绕着什么是经和如何理解经,以及经学义理的具体展开,儒家思想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与繁复的过程,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其中,解释的因素分外重要,有经便有解释,伴随着经的编纂活动,解释就已展开,经的传衍和意义之持续,更是离不开解释,所以解经活动实为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解经学也就成为儒学延续的基本方式。如何在现代解释学的视野之下来重新理解与阐释"解经"的意义,发掘其深刻的内蕴,是实现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学问乃是 "内圣外王"之学.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其内圣面得到充分揭示,但对于外王面则重视不够;且在儒学内部还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不仅如此,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儒家又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而对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解答,其实也就意味着儒学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由明末清初的大儒李二曲开启,并由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予以深化.  相似文献   

15.
<大学>开篇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动天下人心,新民就是动天下之人,两者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至善"世界,这就是毛泽东致力一生的追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以政治家的宏伟魄力建立了丰功伟绩,又以思想家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创建了系统的毛泽东思想,这与他对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的崇拜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苟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掘其中蕴含着的可以转化为现代价值的精神因子,使之融汇到文化传统的长河中,获得不息的生机,并促进社会的进步。程梅花的新作《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泰山·金橄榄丛书之一,泰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该书立意于掸去历史现象的重重迷障,揭示儒家社会哲学的真谛,探讨儒家社会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和全球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生成之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代化的文化动因是世纪之交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存在着百方…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邦交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准则,主张“以他平他”,反对“以同裨同”;以“协和万邦”为价值目标,要求“表正万邦”、亲善近邻、尊重小国、救助贫弱;以“止戈为武”为政策理念,强调“国之安危在兵”,但力主“不以兵强天下”;以“以正为本”为攻伐救守的行为范式,提出了“惟义为可”、“惟民所止”、“惟道是则”等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8.
按照孔子的说法,内圣就是智仁勇,<中庸>称为三达德.外王就是推行王道,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民过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内圣外王就是将内心修养的道德外化为民本观念,为民兴利除弊.这就是德治,也就是仁政、王道.  相似文献   

19.
将黄宗羲的思想还原,我们会发现,他既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民本主义者,又不是一个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中间分子.他是一个地道的儒家精英,他思想的精英特征、神秘特征,其思想导致的君主专制结果、生活戏剧化效果,使他走不出儒家思想之范围.  相似文献   

20.
将黄宗羲的思想还原,我们会发现,他既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民本主义者,又不是一个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中间分子。他是一个地道的儒家精英,他思想的精英特征、神秘特征,其思想导致的君主专制结果、生活戏剧化效果,使他走不出儒家思想之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