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篇中,人们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上,而我觉得还有些问题不能忽视。譬如,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对谁来说才是存在的?洪水期前的、历史上古老的资本是不是真正的资本?这两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谁的头脑中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的结局是:投放少量的货币(G)会取回多量的货币(G′)。马克思说:这个结果“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资本论》第1卷,第177页)特别是等价交换的前提下怎么会多出货币呢?马克思提出这个矛盾来分析,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本来存在着这个矛盾,还是为了分析的需要而假设的?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令人感兴趣而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它是矛盾分析的典范。矛盾分析,就是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得出它们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分析说明,资本是矛盾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资本论》的第一、二篇中,着重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商品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4.
<正>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而对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资本论》的辩证法,就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本文的任务企图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是如何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矛盾的。(一)第一篇所分析的一些矛盾的相互关系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必须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孙冶方同志在1978年《光明日报》经济学第63期和《经济研究》第11期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十分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一些很好而有益的见解。但是,说价值、价值规律是永恒范畴和规律,却值得研究和商榷。我们本着讨论有益的精神,想一方面向孙冶方同志请教,另方面也谈谈我们对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作用的一点理解,供大家讨论。一以前,孙冶方同志就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还存存价值、价值规律;这次在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方法是什么?张薰华和洪远朋同志说:“《资本论》的分析方法首先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随后又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资本论》还有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这就是说,除了唯物辩证法,还有其他的方法。他们没有把《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看作是唯物辩证法在不同方面的体现或贯彻,而是唯物辩证法之外的方法。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价值规律论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方面.劳动价值论及其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中是伴随着商品经济不断高级化、复杂化而具体化的.从深层意义上看,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可以综合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阐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剖析了社会总资本实现的条件,即价值增殖过程是怎样实现的,生产是怎样扩大的,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又是怎样实现的。马克思的科学剖析,尽管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入手的,但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可以说是与世长存的。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时,有的同志把“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一说视为马列的一贯思想,甚至还以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的永不改变的经济规律。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缺乏分析的。马列著作确实在不少地方提到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例如,在《资本论》中说:“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08页)。在列宁写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也说:“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使小生产者更加陷于破产,使雇佣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并更加迅速的引起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对的而有时是绝对的恶化。”(《列宁选集》第三卷,第737页)在《资  相似文献   

12.
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的地位。 利润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总体的始点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是以产业资本为典型展开分析的,一些经济范畴都是围绕着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一个个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时,马克思抽象掉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资本形式是理论分析上所必须的。但是,作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停留在抽象阶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具体,所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29页)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资本运动的整体考察时,为什么首先从利润范畴的分析着手?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社会资本总运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又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除产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农业资本等)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各种具体运动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资本运动系统时,始终抓住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实质。马克思指出,  相似文献   

13.
对于第三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价格的观点,已故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同志曾经进行过批判。他认为“讲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决定问题,生产价格论者无疑是强调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并且断定这是“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本文打算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价格“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能不能因此断定生产价格是直接以《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  相似文献   

14.
资本运动的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资本论》第二卷完全是研究资本运动的。在第二卷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马克思考察了单个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中的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而第三篇则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要研究社会主义的资金运动和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底具体区别,是要化功夫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名著中,曾反复讲到: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社会的商品生产关系及其价值规律和货币就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物统制着人”的状态也随之消灭。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又说,这时作为社会按劳分配和以等量劳动交换等量劳动的尺度和凭证的,是一张代表多少社  相似文献   

16.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张薰华同志在《学术月刊》一九八一年第七期发表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一文,新意颇多。拜读之后,感到如果适当改进,可能更加完美。这里,就所论及的叙述法或圆圈法问题提两点意见,仅供参考。第一,不能把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行程完全对立起来。张薰华同志说:“研究的方法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叙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9.
笔者的《矛盾的锐化和钝化》一文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刊出后,有的读者谈到,该文对矛盾的锐化和钝化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对自然界的这种现象却述及很少,似乎是一个不足;还有的同志认为,“锐化”与“钝化”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而不应肯定它是一对普遍的概念或范畴。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有的同志对这一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此,本文再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问题是多年来我国逻辑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多年来有关辩证逻辑以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关系问题的争论都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问题有关。何庸同志在《哲学动态》1995第5期上发表的《关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不同意见》一文(以下简称“何文”),把我国哲学、逻辑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了介绍①,本文准备对“何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笔者对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作一界定:所谓辩证矛盾是事物辩证矛盾在辩证思维中的反映。普通思维中也可以反映事物的辩证矛盾。例如,“张三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