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曲子词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多注意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方音、方言的角度去证实它为西北本土作品,较为忽略其中保存的中原作品,也忽略了它与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今存敦煌曲子词写本中既有唐昭宗李晔与李嗣周、韩建君臣的唱和之作,还有花间词人温庭筠和欧阳炯的作品。《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和刻画的形象都可说明它们是中原文人的词作。敦煌曲子词所用词调四十五个,其中三十八个即为盛唐京都教坊习用的曲名。敦煌曲子词很大部分的词调来自中原的事实,更有力的说明了这唐五代早期的新体音乐文学形式——曲子词绝非敦煌的特产。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即词调在此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因子。此种文化现象表明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陲的神奇沃土,它不仅始终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保持了与中原文化的同步发展。敦煌曲子词中的中原作品,不仅是以罕见的写本出现,而且绝大部分是现中原不存有的早期词作,因此可谓弥足珍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词主要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抒情,敦煌曲子词则主要通过直接抒情的语言和对人物行为动作及事件的叙述抒情.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两方面:二者创作主体审美对象的范围不同,二者抒发的感情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敦煌词的叠字 ,明显受了佛教的影响 ,反映了中外文化的汇流 :从词汇看 ,敦煌词叠字是儒佛文化汇合 ;从技巧看 ,敦煌词叠字连用是儒佛结合的反映 ;从表达看 ,敦煌词叠字是儒佛情事兼顾。敦煌词又是雅俗文化融合的结果 :一方面 ,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具有雅正风貌 ,另一方面 ,它与佛教有紧密的关联 ,具有通俗品质。可见 ,敦煌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中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血液 ,留有佛家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6.
7.
敦煌S.2607+ S.9931写本正面为曲子词,保存的28首词可分为三类:有关唐昭宗即位及华州事件的作品,宫廷乐工的一般感时抒情之作,词集编者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描写了唐昭宗即位初期国家振兴的气象,又叙述了昭宗被劫华州,皇族集体被屠杀,长安宫室毁于兵火等重大事件。这些曲子词是随唐昭宗从京师到华州,从华州回到京师的乐工传出来的。词集的编者是一位从敦煌到长安的文化使者,他在宫廷乐工传本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作品,抄录为这样一个曲子词写本。词集庶几是一部家国血泪简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贤智集》中“显真性以劝修法”的全文译释,展示了西夏曲子词《杨柳枝》的范式,以为研究西夏时唐五代敦煌曲子词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代妇女的经商具有被动性,多因寡居,生活无着不得已而经商.由于她们经济力量不足,只能选择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的行业,所以经商的行业面相当狭窄,仅限于旅店、餐馆、酒店等少数服务性行业.经商的规模较小,经营的地域范围也较为狭小.在经营过程中,不少人利用女性的特点经商,同时注意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女子有胆识、有气度,颇具侠肝义胆. 相似文献
10.
11.
12.
诗序是处于诗题与诗文本之间、与古典诗歌创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滥觞于<诗经>的"诗大序"和"诗小序".真正文体学意义上的诗序创作源于魏晋、流于齐梁、盛行于中晚唐.不过,在研究界,人们对唐代诗序的关注却几乎阙如.实质上,走进诗序,那是一个与唐诗同样精彩且极富文化内涵的世界.佛学题材的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类别,据<全唐诗>统计,其数量约40篇,占唐代诗序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不过,这数量不多的佛学诗序却真实地再现了从初唐到晚唐近300年间唐代文人与佛学之间密切的文化关联,以及文人们借佛学而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无疑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14.
论谭嗣同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72-77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仁学》为代表的谭氏思想在我国近代社会改革艰难行进的背景下,具有难能可贵的创新性、突破性。其思想创新表现在:奋不顾身、冲决网罗;抨击名教,否定道统;铲除君统,流血救国;全球观念,公法意识;检讨民性,反省缺失;评议洋务,实事求是;文化方针,舍己从人;塑新伦理,树新风尚。谭氏思想之所以具有宏大气魄和创新特质.不仅受时代精神的鼓荡,而且是师友砥砺、理想推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近世湘湖风气和他个人的气质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清代唐诗注释家们充分吸纳了时代的学术养分,在诗歌注释中发散出带有时代普遍性的学术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理念.本文以清人唐诗注释为语料,从注释学与文化学相结合这一角度切入,通过注释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探究清人唐诗注释的文化理念:一是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精神;二是要素与整体交汇融通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三是寓创作于征引式注释中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诗人主客图>以"法度一则"为标准,首次明确地从风格和传承的角度对众多中晚唐诗人进行了派别上的区分,具有区分风格流派、辨析渊源传承、品第诗人高下的意图,确立了唐诗流派理论之雏型.<诗人主客图>的产生标志着唐人风格流派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后世诗歌流派学说之滥觞.后世学者对<诗人主客图>在诗歌流派理论方面的首创之功多予以肯定,但对其取舍划分的标准多有批评,究其批评的实质,乃为历史的真实与后世文学史的总结、唐人对唐诗的认识与后人对唐诗的认识、<诗人主客图>作者张为与后代评论家对唐诗理解之间的差别.<诗人主客图>不仅是令人确认元白、姚贾等诗歌流派之风格及阵容的首要依据,而且对研究中晚唐诗歌流派之特征、传承及分布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文学研究已经由“内部研究”走向文化诗学。文化诗学的产生实质上是当代文化危机的需要,因此应当以新理性精神为主导。文化诗学应当是文化批评和诗学的结合,它为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