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关系。共同体也是一种关系,但它是一种内在蕴含共同善要求的关系。关于和谐概念的分析以关于共同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是三种最重要的共同体,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它们的。从关于共同体的不同言说出发,我们发现了三种和谐概念。作为事实状态的和谐概念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存在从是推出应当的哲学逻辑问题;第二,存在用多数人利益压制少数人利益的实践危害。作为规范的和谐概念存在自足性问题。只有作为价值的和谐概念才是和谐概念的本义。因为中国文化关于家、国、天下的治/乱分析表明,和谐是家、国、天下这三类共同体先验蕴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儒家和谐思想,建构的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谐有本质区别的、以等级秩序为纬度的社会和谐。儒家和谐理论的主要缺陷是:人的主体性的缺失、静止不变的致思方式、多样性齐一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3.
关系和谐: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伦理的传统界定有很多,但它们都不全面,只强调儒家伦理的人际关系或身心关系层面。关系和谐是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儒家伦理的关系和谐包括四个层次:身心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关系和谐的角度界定儒家伦理不但可以全面的概括其四个方面,而且能很好地表现其生态价值观及其与当代文化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王永平 《北方论丛》2007,(6):101-105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必须热爱自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爱人",由爱亲人扩展至爱一切同类,要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儒家肯定人的正当欲求,但他又强调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受内心道德情感的节制,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儒家和谐思想是在肯定个体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追求多元融合,反对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5.
沈顺福 《江淮论坛》2021,(6):103-109
传统儒家认为,人区别于动物之处是人性尤其是仁义之性.传统儒家的人性论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性概念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发展为天理概念,人性论转变为天理说,理学家用超越的天理来定义人的本质.理是普遍而永恒的实体,是超越的存在,这个超越实体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自然好恶行为.自然的好恶行为是产生于人心或人性的自然活动,这种自然行为在超越天理的主导下转变为超越性行为,并因此而成为人类的本质性行为,人从自然物转变为依据超越天理的人.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的和谐文化观主要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个层次。只有达到了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这一和谐文化观贯穿了费孝通个人的学术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觉乃至关于人类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流派,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政治构建都有深刻的影响.儒家的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为身心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中庸之道(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几个方面;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反相成、“柔弱”之道等.儒道两家对和谐的理解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但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审视目前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偏重儒家.和谐"思想的总结.而忽视道家和谐思想资jl募的思考,这一特点虽然与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走向相一致,但不能无视.因为,儒家不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而且是个人中心主义的典型.即使有.和谐"的思想,也主要侧重于人类社会的和谐,面这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和谐思想.因此,单纯推重儒家的思想资源.不能对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起到有益的作用.相对于此,只有道家提倡的和谐,才是科学意义上的和谐,它以宇宙为视野.以万物为审视的对泉,既包含人与万物之闻和谐的方面,也合有人际之同协和的层次,这不仅对建立科学合理的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而且对寻找解决今天的环境生态危机和建立真正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也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关于"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的概念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命题的基本元素,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准确厘定和谐的概念域,是开展和谐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的概念域,主要包括和谐的价值境域、存在境域、运动境域和状态境域。其中,"人"是和谐的价值境域,和谐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的存在境域,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规定着和谐;"实践"是和谐的运动境域,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和谐问题产生的前提,也是和谐得以实现的场域;"共赢"是和谐的状态境域,不同主体间的共生共荣,是和谐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1.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周易》的家庭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的《周易》对于家庭和谐的培养十分重视。它强调夫妻和谐是家庭和谐人际融洽之基,提出了男为主、女为辅的和谐家庭模式,阐释了家庭和谐修身齐家之道,旨在通过修身和治家来实现家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和谐思想源于“和合”精神。人与自然和谐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发展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当代中国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乐道的关键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为了理性地把握这个主题,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宏观视野和重点聚焦两方面切入,抓住和谐的七个重要方面略陈管见,想必不无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与共存、同一和斗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与和谐有关的哲学概念有共存、同一、斗争等。这些哲学概念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了一幅纵横交错的辩证图景。共存是和谐的前提。辩证的同一与和谐是最接近的,但同一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谐则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谐离不开斗争,因为通过斗争可以消除不和谐。除了斗争以外,协调也是消除不和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作者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给了我们方法论上的启示,即“和而不同”前提下的和谐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和”与“不同”是由编辑出版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和谐认知的关键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和谐,编辑出版领域的“和而不同”体现为宽容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心理和谐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的心理和谐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和谐教育对构建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矛盾论认为矛盾对立是绝对的,和谐统一是相对的,这个论断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不能绝对化。辩证思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超越历史,把问题普遍化,同样不符合辩证精神。而现代辩证和谐论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和谐的普遍性:(一)和谐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局部的、个别的。(二)和谐贯串于一切事物自始至终发展的全过程,不是暂时的、易逝的。(三)和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力,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其发展表现为诸多亚文化之间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交替过程。即冲突源于和谐的同时又消解在新的和谐之中;和谐是冲突的和解,同时又孕育了新的冲突。这一过程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失衡、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体系的调试,其中经济发展是动力、社会单位是载体、政治体系是模型。  相似文献   

20.
和谐伦理是人类伦理智慧不断升华的结晶,是伦理的至高境界,是调节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共兴共荣的理念和价值标准。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蕴涵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它包括养心致诚的身心和谐、天人相分的人与自然和谐、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彰显了荀子对传统天人关系的拷问与反思,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焦虑与探求,也为当下人走出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泥沼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