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促使宋徽宗颁发《罪己诏》,宰相李邦彦等人用金人从茹越寨送来的一份牒文刺激皇上的心,终于达到目的(详见《秘书之友〉2006年2期《以激圣心》一文)。如果说此举用心良苦的话,那么,北宋另一位宰相寇准为了催促宋真宗尽快北上亲征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将一个晚上接连收到的五封紧急军情报告故意扣留下来,先不让宋真宗知道,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则故事.宋真宗时,在辽军南下入侵的时候,朝廷里出现两派意见,宰相寇准主战,被宋真宗采纳.宋真宗还亲自带兵,在澶渊的地方打了胜仗.应该说,这也有寇准的功劳.战后,在宋真宗谈及此事的时候,主和派代表王钦若却进谗言说,"澶渊之役"寇准不能算有大功,他是把陛下当了一次大的赌注.  相似文献   

3.
正寇准是什么样的人?与他同时的宰相毕士安说"寇准是正直、慷慨有大节的人","他做事情只考虑是否对国家有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一言一行都遵循道义,所以疾恶如仇"。比寇准小一辈的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说他是天下人心中的"大忠之臣"。什么叫"大忠"?"大忠"就是对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的忠诚!与"大忠"相对的,是"小忠","小忠"是对皇帝个人  相似文献   

4.
正"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此诗是明代进士金都御使魏瀚为北宋名相寇准而作,从中可见寇准垂范后世的影响力。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人。为官四十余载,清廉正直,谋事有方,先后辅佐太宗、真  相似文献   

5.
正"恩欲归己,怨使谁当!"这是北宋宰相王曾的一句名言。他为人方正持重,始终认为,为官从政不能"收恩避怨"。"收恩避怨",就是讨好人的事抢着做,得罪人的事躲着走。这样的人一定能落个好名声吗?未必。反之,那些一心为公事、不怕得罪人,甘于"食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的人,也未必真会得罪人。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领导文萃》2013,(14):53-57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元年间出任宰相时,推荐刘器之到国史馆任职。这是因为,在他失势落难时,刘器之仍和他维持很好的友谊,不像其他人,在他当了宰相后才来趋炎附势、锦上添花。这种做人处事的态度让司马光很欣赏。但司马光的这种喜欢和欣赏,除了因为对方的人品高外,还涉及人性  相似文献   

8.
张云江 《领导文萃》2009,(22):99-103
郭嵩焘曾有一段名言:“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相似文献   

9.
河之洲     
宋太祖“以愚困智”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当时,南唐有“三徐”,名声卓著,都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的声望最高。因此,北宋的文武大臣自认学识不及徐铉,怕丢面子,无人敢做押运使。要在北宋朝廷找一个口才、智慧与徐铉相当的文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找一个差一点的文官,势必败在徐铉手下,被南唐耻笑。宋太祖突发奇想,让宦官传旨招殿前司写了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并随手圈了一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状,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0.
一、官员问责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关于官员的职责和对官员问责的典型记载是成于北宋的《太平御览》,该书对不同官职的问责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职位相当于宰相的司徒官。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  相似文献   

11.
北宋历史有不少亮点,其中一大公认的亮点,是从开国起就长期存在的——北宋多名相.但这些"名相"里,能称得上是全能达人——军事、政务、财政、司法,摊上哪样都能一肩挑;在大事面前不瞎折腾,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件件事都能办得漂漂亮亮的——恐怕就是其中被称为"饭桶"的宰相:宋初名相张齐贤. 张齐贤,生于山东菏泽,长在河南洛阳...  相似文献   

12.
正富弼(公元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任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知制诰、枢密副使、郓州知州、亳州签判、枢密使、宰相等职,封郑国公。富弼一生在宦海沉浮,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身朝堂,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天空一样的博大胸怀和纯如童真般率直坦诚的做人为官之道。这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3.
宰相寇准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人。寇准出生不久,其父就  相似文献   

14.
莫当玩官     
北宋徽宗的时候,出过两位名人。一个是宰相王黼,一个是太尉高俅,王黼是个天生的无赖,没什么文化,但他有一套钻营的本领,堪称无耻之尤。他经常涂脂抹粉,演些下流戏,取悦于皇帝,君臣二人都会鬼混。《朝野遗记》中记他陪徽宗爬墙头出宫取乐的事,简直像一对瘪三。他卖官鬻爵,生活奢靡  相似文献   

15.
<正>北宋末年,朝廷大量起用"带病官员",大批正直之士被赶出朝廷。"带病"之官为何屡获重用呢?一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将"带病"官员提拔到高位。拿蔡京为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宰相韩忠彦与另一位宰相曾布闹得不可开交。韩忠彦想到了在定州当知州的蔡京"有手段",且和曾布有大仇,便把他调回翰林院担任承旨,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此时的蔡京已多次受到大臣们的弹劾,恶行昭彰,韩忠彦这一招儿可谓引狼入室。结果没过几个月,韩忠彦和曾布两败俱伤,蔡京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6.
《领导文萃》2012,(9):99-101
以愚困智哲理的故事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相似文献   

17.
<正>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最终成了太宗真正信赖的股肱之臣。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两人都出身社会底层,从小一起长大,彼此相互仰慕,两小无猜,亲如兄弟。太平兴国二年,双双考中了进士,走进国家公务员序列。从政后,这哥俩  相似文献   

18.
赵冬梅 《领导文萃》2022,(1):104-107
中国的皇帝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宰相制度只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帝制最后的五百多年是没有宰相的帝制.废宰相之后,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大权独揽.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偶然,为什么会延续五百多年?废除宰相之后的帝制国家的权力结构、政治决策和行政运作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林冠夫 《领导文萃》2010,(7):109-112
<正>寇准,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在政坛上的活动,主要是宋初太宗和真宗两朝,起过颇为重要作用,堪称一代名相。在民间,人们一提到寇准,称他为"寇老西儿"。"老西儿"为今人对山西人的称呼。意思不言而喻,此人被说成是山西人。这大约是来自某些影视或评书。  相似文献   

20.
江华 《领导文萃》2022,(1):40-42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当代.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时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