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建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已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如何使用知识分子,构成了他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法就是他认识和分析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工具,这构造了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而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及复杂性,则决定了在如何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讲求策略性的一面,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什么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持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区别,并强调改造的必要性,对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是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使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知识分子所提出的一贯要求.我国广大知识分子也正是遵循了这一要求,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重要论述既为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理论方法上的依据,也为我们认识和考察知识分子的历史走向提供了思考方式上的价值坐标。知识分子是社会革命的最先觉悟者,也是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的主导者。我们应该从知识分子是开拓社会生产力的最先进代表的高度去把握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使命。尤其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必须被充分地认识,知识分子的创造劳动必须被十分地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贡献必须被小心地保护与发挥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技革命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的增强,也赋予了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如何参加工资分配,至今尚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略;在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邓小平集中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创造性地形成了知识分子分配观。其重要架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分类管理的模式;明确按劳分配的导向;凸现智力资本的价值。邓小平的知识分子分配观不仅为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理论方法上的依据,而且也将知识分子的分配提到了新的高度,确实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经过十几年的检验,邓小平的知识分子分配观已经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和理论风采。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史中 ,知识分子一直是权威意识形态的同构体。随着权威意识形态经历了由奠立、畸形化发展及至重建后逐步松解的动荡性变化 ,知识分子也同步经历了从“身份转换”经“身份确认”到“身份超越”的艰难嬗变。作为知识分子灵魂的栽体——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也显得扑朔迷离 ,从无奈的“改造者”到痛苦的“自省者”最后到迷乱的“萎顿者”,清晰地表征出知识分子复杂而微妙的心路历程。其中 ,异质性的复合形态是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生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分子与"乡间"的疏离也进一步加剧,站在21世纪20年代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能够听到"乡间"对知识分子呼唤的回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经过多年的分化,按所秉持的理念,逐渐演化出三大类知识分子:保守主义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除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外,其他两类知识分子在1949年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这个抉择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也暗中波及着中国现代的政治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深入实践和群众问题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 义关于革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发展,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关于知识分子 问题的内容。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偏颇理解并产生了一定 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1.
阎锡山在留学日本的多年经历中 ,耳濡目染了日本社会敬军尚武的风气 ,对军国主义的教育、政治理论和社会组织倍感青睐 ,主政山西不久 ,就著书提出“教育以军国为教育”的奴化教育主张 ,并不断抽取一些时髦的主张和主义 ,点缀其“育人”思想 ,最终形成了一套中学其内、西学其外的嫁接型“育人”思想体系 ,包括以几希哲学为基础体系、以横竖政治为运行体系、以维持网络为保障体系和以好人主义为目标体系等四部分。这样一套严密的驯导和“育人”理论 ,使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土地、人民、军队三位一体 ,从下到上军事力量立体控制与教育化 ,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史上一种特有的、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回国后兴教办学,颇有成绩。后经商从政,在推动村政改革、农业教育、促进农村进步等方面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半生,由于死心踏地追随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最终由重农走向坑农,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孔祥熙的农业思想进行评说,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曹溶是清初著名词人,他的词能确定作于任职山西期间的,有30首,几乎占他全部词作总数的1/6。在这些作于山西的词中,曹溶经常通过登览古迹抒发深隐的故国之思,如《绮罗香·云中吊古》和《永遏乐·雁门关》等。作者采用融藏今典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深隐地表现当代史事和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14.
1921年,穆懿尓作为美国欧柏林学院的志愿者,来到铭贤学校任英语和体育教师。任教期间,与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余时间他与师生经常到学校附近的农村郊游,对山西的农村、农业、农民有了一定的了解。1923年返回欧柏林学院后,他本着发扬欧柏林精神的宗旨,向学院提出申请,自愿再次返回山西,为山西农业服务。但他提出一个要求,请学院资助他完成农科研究生课程学习。经过反复磋商,学院同意了他的申请。1927年夏,他获得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后,与新婚妻子来到中国。在北平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于1928年秋,再次来到铭贤学校。铭贤学校成立农科,并购置土地,招聘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穆懿尔先后引进了“金皇后”玉米、软布来绵羊、甜菜、苹果等动植物品种,进行驯化、杂交,然后推广,为山西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山西教案期间,李提摩太因势利导,退让赔款,创办学堂,既出于传播基督福音的理想主义追求,以实现其长期以来热衷于推行教育变革和创办现代大学的理想,又在于对人类民瘼福祉的关切,其所创办的山西大学堂,既打开了山西认识世界的窗口,又对山西教育近代化乃至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左宗棠经略西北时期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在开发西北期间,视人才为国家由贫弱而富强的根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他广设义学,普及教育,大办书院,刻发书籍,甘肃分闱,拓展士路,推广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洋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其中许多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7.
路遥对乡土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关注着农民命运,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用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与城市文明对峙.本文试图解释作者尽管憧憬现代文明,可是为什么却自觉地充当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文章从两个方面研宄他对这两种文化的矛盾态度:走出--回归的故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探讨其形成原因:一、特定的陕北文化的影响;二、个人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8.
晚清重臣胡聘之任山西巡抚期间,致力于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政绩显著,然而无论是当时的晋人还是后来的学术界都认为他出卖了山西矿权,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文章以一份记载山西保矿运动历程的珍贵史料《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为依据,结合其他相关史料,首先对胡氏“借洋款办矿”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其次探讨他与福公司进行交涉时的具体情形,查究其是否有意卖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胡氏在办理山西矿案时态度极为审慎,不曾有意“卖矿”,他为维护国家利权做了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从整顿吏治与整军经武两个方面论述了张之洞抚晋期间排湘斥淮的举措和政治取向,认为张之洞排湘斥淮的政治取向与清廷当时企图削弱湘淮势力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清廷的扶植、张之洞独立不倚、公忠体国的政治品性及其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准确把握,是其坚持排湘斥淮政治取向的原因,而张之洞抚晋期间的政治取向赢得了慈禧的信任,他因此进一步受倚重。  相似文献   

20.
盛宣怀不仅是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先河者,他在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兴学育才的实践中,形成了轻科举封建传统教育和空疏无实、学而无用的科举人才,重新式教育和有用之学,重学有专长和实际才能的新式人才,西学中用、实学实用的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