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论在改革突进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几次研究重心的转移,都跟引进和学习西方现代文论的先导和激发作用有关;而新时期文论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特别是“两个脱节”(与传统和与实践的脱节)的倾向,也跟过分求新求变的风气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过度的、无节制的、无选择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新时期文论的各家各派要想摆脱“两个脱节”造成的“疏离”境况,获得超越性发展,就必须面向新的综合,走综合创建的道路。综合创建的关键在于异中求同、贴近实践和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2.
社会稳定在区域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社会稳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稳定在区域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权力体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地方司法体制、地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社会稳定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整、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社会流动、地方社会转型、地方社会改革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6~1937年京滇公路周览各省参考书籍的编纂,是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重要的地方文献编纂活动,但长期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全面考察其缘起、成就和意义,认为本次编纂活动除有助于周览团和中央了解各省外,还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地方文献的保存;为后世的方志编修和历史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促进了中央与边疆、中心与边陲间整体联系的强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地方文化"走出去"的单向研究模式有待突破,而"全球本土化"的双向视角有助于探讨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地方文化为建构全球多元文化体系做出了贡献,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为自身带来一次再地方化式的创新发展。在地方文化的传播实践中,逐渐形成以官办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群体为依托的几种主要传播模式。要通过杂合的传播内容、多样化的传播主体以及多模态的传播形式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备受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和全体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 ,也是解决难度很大的问题。近年来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探索 ,集中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方面 ,然而任何一方面的单兵突进都很难取得切实成效 ,只有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生、相互交融的。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黄山是一个传统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王金山书记在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就曾有确指出,徽学作为三大地方学之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应该在全国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仑神话进行了不懈探索,而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尤为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青海民俗文化学界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的观点,进而促成政府对青海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这是一次把民俗学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为政府文化建设方略的有效尝试,在中国也是地方民俗学为地方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任何一种学术的兴衰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政府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来说,民俗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与高丽国王王颛互遣使臣,开始了两国使臣频繁往来。在明代,朝鲜派往中国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中国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使臣的相互往来,沟通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两国关系出现与明朝以前不同的特点:政治上联系愈加密切,形成了政治上的“一体化”;经济上,朝鲜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成为朝鲜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17~19世纪中叶,在中国和朝鲜先后出现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之产物的实学思潮。一方面实学思潮在中朝两国的兴起、发展及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主张经世致用、舍虚务实、批判专制等;另一方面由于中朝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实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的特点、价值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如两国实学思想理论与实践及推行过程的差异,两国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本身的自觉要求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0.
所谓"突进性",指事物的发展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所谓"渐进性",则指事物的发展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俄国的政治变革具有迅速的、猛烈的、勇往直前的性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平缓的、温和的、逐步演进的性质.或者说,政治变革的突进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是十月革命的特点之所在,是十月革命的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