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批评性”是关系到文学批评生存发展的本体性问题及命题,也是强化批评的文学评价机制及功能作用的内驱力,更是批评自身建设及完善提高的推进器。作为批评的总体性概念,“批评性”关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批评性”多维立体的构成系统,从强化批评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功能作用、主体性等方式及路径实现“批评性”。批评的逻辑起点是主客体关系中的经验与理念的统一,在其主体间性及其经验与理念间性中提供批评创造及“批评性”发挥与实现的空间。作为文学批评的总体性及本体性概念,“批评性”与无批评性、缺乏批评性、丧失批评性的批评泾渭分明,亦为好批评与伪批评、精品批评与低劣批评、高雅批评与庸俗批评的试金石,更是批评与捧评、棒评、恶评、误评、炫评、酷评、滥评的分水岭。批评作为“诤友”而着眼于“症候”批评,正是批评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亦是批评精神之所在,更是“批评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审美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审美批评的主体多丧失自己的文化品格,自恃清高而缺少宽容、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盲目随性而素养欠佳等问题充斥着审美批评场域。审美主体应该从兼容并包的胸怀、立足文本的角度、勇于创新的魄力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5.
《七十家赋钞序》是清代一篇重要的赋学批评文章。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篇赋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学理渊源上,张惠言熔铸古今,继承了情因物感的创作论和诗为赋源的文体论,并将其熔铸在序文之中;在批评原则上,张惠言主要着眼于君臣之义的雅正批评和推尊赋体这两点;在批评方法上,这篇赋论主要运用了历史批评、摘句批评和比较批评。总而言之,从这篇赋论中我们可以观照出张惠言的赋学研究气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就批评原理而论,“选”即是“评”——选本在编纂过程中,既然要有所选择、有所去取,就必然有所衡鉴、有所评价,也就具备了批评的特质;就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一种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时代则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背景。  相似文献   

7.
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是一部学术批评著作,其内容有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批评,有对专家教授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批评,有对文艺史厘定划分的批评,有对文艺学学术事件展开的批评,还讨论了学术规范、高校文艺学教学和研究等等问题。作者批评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注重学理、逻辑,努力以理服人。著作中的问题意识、思考方法以及让人看得出的知识储备,会对我们开展学术批评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8.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不振状况 ,存在已久 ,虽对此有着断断续续的批评 ,但却从未有过全面的分析和整体把握。而本文正是要通过具体的分析 ,全面地揭示存在于当代民族文学批评中的主要问题 :宏观研究方面体系性、理论性学科意识的严重匮乏 ,“报告体”对宏观性研究的束缚 ;微观批评方面批评意识的缺乏和对文本的结构性把握的缺失。此外 ,作者的汉民族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唐代史学批评显示出多种样式和不同的风格,有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那样激烈的批评,也有刘知幾《史通》那样系统而全面的批评,还有散见于杂史、笔记中的批评。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包含着作者们的史学意识与史学批评意识,以至于鲜明的追求信史的目标。其批评的对象,有关于史家言行、史书价值方面者,是谓史学批评之常态;也有关于学术门类、史学流变、学风转换者,则显示出史学批评的深入和特点。综而观之,唐代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极为活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替罪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农业社会和西方文学的源头<圣经>.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荆棘鸟>中戴恩的替罪羊形象,指出戴恩不仅是祖先及父母过错的替罪羊,而且是自身负疚感和坚韧献身意识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二是对传统诗歌格调批评观念的消解;三是对传统诗歌正变批评观念的消解。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为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深层次融通和批评层次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围绕法国作家福楼拜所展开的内部批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日内瓦学派为代表的意识批评;另一类是以形式主义为基本导向的,涵盖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在内的批评,以及在其影响下发生的批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第一类,即二十世纪西方福楼拜研究中的意识批评作出综述分析。指出让-彼埃尔.里夏尔、乔治.布莱尤其是让.鲁塞的批评典型地体现了意识批评通过作品的集合而非求助于外部社会历史环境来研究某一部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当下文学研究与批评与这一时期的文学进程同步,汲取已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呼应着现实需要,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盲目追求赶超意识带来的思想浮躁、技术化的方法批评导致的与文本的审美价值脱离、许多大而无当的文化批评的泛滥造成的文学本体研究的空心化和泡沫化、长期的精神压抑创伤造成的正面建构生存理想能力的匮乏、直面现实勇气的缺乏派生的滥把生存策略当成文学本真等严重弊端,足以引起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设计研究中,设计批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的个人,也可以是政府、主管机构及其代言人,还可以是看不见的市场,但在学术研究层面,批评的主体应该是专家队伍中具有独立意识的批评家。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设计批评要想公正、有效地开展,就必须理清四种主要关系:批评家与设计作品、设计师的关系;设计、设计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基本理论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与认同的关系和批评与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创作中的认同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创作姿态,创作主体如果不以认同他者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能够为读者接受的作品.就读者而言,如果不求得与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所体现的意识的认同,也难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批评;而要达到这种认同又必然面临种种困难:各种意识的不统一性、语言媒介的模糊性等等,意味着在批评视界中应该期待相对的认同,而不能追求绝对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朝鲜诗家申钦的诗学批评理论,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他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批评,内容涉及唐诗、宋诗、明诗以及朝鲜本国诗,审美眼光独到,体现出朝鲜诗家对中国古代诗歌、朝鲜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梁宗岱是有着鲜明个性的诗学批评家:诗人的敏感、重文采,评论家的理性与逻辑的严明,熔铸在梁宗岱的批评文字之中。梁宗岱的批评执着于“真的追寻”。“较真儿”体现出他的批评个性:重视文章中字、词、句甚至文法、结构的批评,强调文章表达要“中肯”与“确当”。梁宗岱的这类批评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尖锐,不留情面;梁宗岱有诗人的气质,在其诗性批评中彰显浪漫与理想情愫,有强烈生命意识及情感张力,追求艺术恒久价值,这恰是我们今天多元文学批评时代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9.
史书载赋现象萌蘖于《左传》,兴起于两汉,承继于后世正史。依据“形态学”的概念和分类原则,以及宋前史书于纪、传、志三体中收录有前代及当世的大量赋篇、赋题、赋序、赋集、赋句和赋评的事实,汉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史传式赋学批评形态。史传式赋学批评内涵丰富,大致有树立选赋标准、交代录赋缘由、揭示赋学背景、展示赋学流变四个方面的内涵;与其他批评形态相比,还呈现出传主与传文互释、叙事与批评结合、包容量大与依附性兼具的鲜明特征。这些不仅反映出其时的赋学观念和批评意识,使读者能在整体的史学观照中把握一代代赋学发展的脉博,而且其在后世不断被承祧、发扬的重要回响,又能彰显史传式批评形态在赋学批评史上的辐射力和生命力,故而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书载赋现象萌蘖于《左传》,兴起于两汉,承继于后世正史。依据“形态学”的概念和分类原则,以及宋前史书于纪、传、志三体中收录有前代及当世的大量赋篇、赋题、赋序、赋集、赋句和赋评的事实,汉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史传式赋学批评形态。史传式赋学批评内涵丰富,大致有树立选赋标准、交代录赋缘由、揭示赋学背景、展示赋学流变四个方面的内涵;与其他批评形态相比,还呈现出传主与传文互释、叙事与批评结合、包容量大与依附性兼具的鲜明特征。这些不仅反映出其时的赋学观念和批评意识,使读者能在整体的史学观照中把握一代代赋学发展的脉博,而且其在后世不断被承祧、发扬的重要回响,又能彰显史传式批评形态在赋学批评史上的辐射力和生命力,故而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