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王船山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历史学的研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其史学思想不可置辩地成为其整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雄壮宏阔的历史篇章,也是他留给中国文化宝库的一笔巨大财富。他曾经多次题写诗句,“伤心难自遣,开卷是君王”(顺治十二年题),“韶华读史过”,“云中读史千秋泪”(康熙二十六年题),表达他对史学的重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贵刊1981年第4期刊载廖仲安同志的《漫谈杜诗中的忠君思想)一文,读后觉得文中有个地方对“忠君”概念在提法上有些模糊。文中认为历代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忠君”,“一种是遇事直言,毫不隐讳;一种是对君王的过错,巧于粉饰隐瞒,甚至谄媚逢迎,导君为恶。”并  相似文献   

3.
周公在《尚书·周书》、《逸周书》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和”的思想。周公认为“和”是君王“受大命”和建设好国家的重要条件,从而强调民族的和谐与国家的和谐,并进一步认定实现“和”是以君王的政治清明为前提的。周公初创的“和”的理论,引领了后世“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中国极权政治体制模式下,宗教与政治从总体趋向来看是合流的.就政治伦理而言,宗教往往站在王道政治的立场,维系着极权社会的政治秩序.宗教政治伦理主要指向臣民,但是对居于世俗权力之巅的君王,同样提出了相应的政治伦理规范.两宋道教明确提出了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并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这一具有鲜明道教特色的方式作为君王政治伦理之控制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世俗的君王政权的神圣性,也显示了道教这一"神圣意识形态"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5.
俞可平 《学术界》2013,(8):141-143
历史偏爱学问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大不仅位高权重,似乎学问也大,真理也多。这种"官本位"现象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然而,即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的偏好也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总共有过332位符合法统登基的皇帝,408位正式称帝的君王,至于那些位极人臣的王公大臣又何止成千上万!这些当年的君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本思想总是与王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王权主义需要民本思想来调剂,否则就会走极端,王的宝座就保不住;民本寄身于王权的机体中,没有王权的存在,民本也就没有凭依。民本思想也包含对王权的约束的内容,但几乎所有提出民本主张的思想家都推崇王权,主张等级制,这就注定了民本思想不可能对君王进行有效的制约。民本是虚幻的,君本才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国,王权的幽灵之所以久久不肯离去,就在于民本情结在作崇。要根除王权主义,就要从对权力的道德呼唤变为对权力的约束,就要从对圣君的期待变为对公民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封建政权的关系可概括为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同样,儒学作为封建政权的统治思想,也具有两面性,即作为农民的精神支柱的儒学以及作为农民怨愤对象的儒学,因为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权的符号。这说明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超然于社会的独立存在。所以,中国的农民战争既尊孔尊儒又反孔反儒,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时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雷戈 《晋阳学刊》2008,(3):75-84
如果说西方是自然法,中国就是“王道—王法”。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合法性观念是一种内涵模糊、边缘不定、作用有限的思想意识,它既不是一种有体系的理论,也不是一种有价值的观念。所以,合法性观念在中国政活思想史上向来是一种弱势观念,是一种弱性思考;而且在许多时候,它往往被强势的合理性观念所取代和覆盖。  相似文献   

9.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自周秦以来,就已形成封建大统一王国,延至明、清,虽然历代王朝不断更替,而君王治国之策却代代相循。历代也曾有过变法之举,但却转向不转轨,变法不变体。封建的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存活二千多年,基本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成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机制。历代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正是这种自我调节的体现。尽管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经济政策思想,但最终未能有助于新制度和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以致于当西方17世纪发生资产阶段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时,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太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是理解中西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中西解释学在基本方向上的不同。解释学发源于希腊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解释学中总是通向对外在性的目标,对外在对象的理解。西方解释学是以逻各斯为中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道具有内在性。中国思想的解释更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对经典的解释需要一种追体验的功夫。这也说明对中国思想的哲学体系化的阐释架构往往远离其自身。  相似文献   

13.
王文涛 《河北学刊》2007,27(4):105-109
在汉代,疾疫被看做是"灾异"的一种.时人认为,君王"不明"、德行不盛都会引发疾疫,由此逐渐衍化为一种神秘的以灾异附会社会人事的灾异说.由于在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因恶鬼造成疫病的看法十分普遍,祈祷逐疫去病的仪式也十分盛行,这反映了天命禳灾的思想.汉代进步的疫病观认为,疾疫的发生是"天地之道"和自然规律,主张用医药救治抗疫,并指出,得了疫病后让患者喝符水和祈祷,"无益于治病",是愚蠢之举.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研究中的课题很多,而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大家最关心、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枷锁,无形的绊脚石,沉重的包袱。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批判、否定孔子思想,否则,新时代不会到来。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有很多优秀成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  相似文献   

15.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是怎样的一个君王,我们姑且不去论及,但他作为一个词人,却在文学艺术的长河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词历来受到高度的评价,也为无数人所喜爱,其原因何在呢?李煜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王子、太子、君王、囚虏这大起大落的人生巨变,从前期的"天堂"急转直下到了后期的"地狱",这滑梯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一、对象和方法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思想本质的学科,本身具有严整的体系和特殊的矛盾性。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每一种经济思想之所以产生与存在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因素,它的实践与发展的社会效果,及其本身的正误所在和客观的成败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综合研究;从中找出中国经济思想的固有特色,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7.
与孔子以"孔颜之乐"、"曾点之志"为典范的德性幸福观有所不同,孟子提出了以儒家君子为指向的"君子之乐"、以内在心性为指向的"心性之乐"、以君王诸侯为指向的"君王之乐"、以庶民百姓为指向的"民生之乐"。四重向度的幸福观始终贯穿着德性幸福、功利幸福之间的对峙与融通。其中既包含着道德精英的幸福理想,也包含着社会大众的幸福追求;既涵盖着幸福的内在向度,也涵盖着幸福的外在层面;既有理想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的幸福生活。孟子理想幸福的多重向度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幸福观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陈会亮 《江汉论坛》2014,(3):115-119
悲剧《李尔王》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全是围绕王权展开,但他们的灵魂却都不真正适合理想的君王,他们围绕王权的争斗也是他们灵魂的较量;李尔、考狄利娅、奥本尼灵魂高贵,但也都有瑕疵,他们虽具成为好的政治家的潜质,却很难达到哲人的水准。爱德蒙、高纳里尔、里根以新的自然法和马基雅维利哲学为指导,带来的仅是自我的毁灭。莎士比亚将君王和有可能成为君王的人的灵魂一一展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君主制的理想状态以及其在现实中会碰到的危机,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有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董凌锋 《天府新论》2006,507(5):125-129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虽然学界中也有肯定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积极贡献,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毁多于誉。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重用汉族官员;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清末政治改革。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阻挠进行宪政改革,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魏晋时代著名哲学家阮籍从济世热情到出世与草木为邻再到“无是非之别”的在世而超越的思想演变过程 ,透视中国文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追求人性自由的特殊思想轨迹 ;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思想方式的深刻性。对现代社会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是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