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十力的形而上学,既是本体论,又是宇宙论。因为他坚持认为宇宙是进化的,是不断变化生成和创新进化的过程,其根本是"本心"的进化。"物质"在宇宙进化过程中既是"本心"进化的依凭,但又对"本心"进化产生阻力;"本心"进化一方面要借助物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克服物质的阻力。"本心"进化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理性和精神的自我发展和证成。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本心”观念有很强的实践指向,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有所忽视之处。陆九渊十分关注道德意识与道德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孟子以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体现出陆九渊发明本心和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的一致性,从而体现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改善民生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张晶 《北方论丛》2005,(5):47-49
在时下的化学、艺学、哲学等领域中,“身体”成了异军突起的概念,意味着理论观念上一种深层的转向。在西方的后现代语境中,身体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美学范围里,也有人提出“身体美学”的命题。这使我们想到在学创作层面上,令人颇多议论的“身体写作”倾向及其产物。当然,这是关于“身体”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但这二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因缘吗?这一问题耐人寻味且颇具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及几住博士研究生就这个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章,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期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守仁是生活于明朝中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心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对当世、后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何谓善的看法,陆九渊和康德都认为人心中存有先天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如何发现先天的道德意识方面,陆九渊提出要剥落物欲以发明本心,与康德通过排除一切经验的质料来得到定言命令的想法一致。这种相似性为二者的比较和对话提供了可能。以康德为镜,可以发现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及其所继承的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存在某种局限,以及由之而来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力行近乎仁”,还不即是“仁”。明代王阳明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实行”,“实行”即是“仁”。阳明从“力行”推至“实行”,这一“实行”思想贯穿于阳明的立身行事、为官讲学,是其一以贯之之道。致良知在于致,知行合一在于行,事上磨炼即格物。格物是格事,非格心,也非格理。格物工夫就是下学的工夫,知行合一落实于行。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致知即致良知。致良知要突出“着实”之工夫,致良知在于致。知行合一即是致良知之工夫,知行合一之“知”即“良知”,知行合一即行良知。阳明之学,无论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都落实在“必有事焉”,事上磨炼,即是行。  相似文献   

7.
身心、知行、内外、形上形下相贯通,构成了阳明思想的整体特征。阳明认为身心一体,心为主宰,身为功能,心之发用显现在身行,身行则是源于心之发用,心与身同处于一气连通的现实生活境域之中。"心-身-性-理"乃是一个通贯的整体,作为身、心和合而成的人,通过秉持性、理而成为天地万物的"宰者",此"宰者"对天地万物有一种不容已的道德责任感,致良知从根本上即出于这种"道德责任感",它是一种为"求自慊"的自然发动,丝毫不需要外力去推动。由知到行、由良知到致良知伴随着的是明明德和亲民,明明德属内,亲民属外,明明德是体,亲民是用,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8.
回归“身体”概念——对幸福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直接与"身体"本身及其周遭境遇的平衡和谐相关,在区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上,把"身体"概念引入到对幸福的哲学追问之中,并以其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来考察现实,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当下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通过对以往幸福理论的辨析可以发现幸福的基础在于"身体"本身完整一体的和谐状态。从"身体"概念出发考察幸福观的历史逻辑,便会发现,幸福的根基在于"身体",或者说只有拥有"身体",幸福才是可能的。"身体"是通向幸福之路,也是幸福的实现之所。  相似文献   

9.
工厂制度是资产阶级维护生产秩序的权力装置。身体作为一种能动的物质实在,是工厂制度的承载物和驱动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青年恩格斯从身体视角对工厂制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工厂制度的全部就是关于在空间中规训工人身体所呈现的种种身体“景观”。工厂制度通过技术赋权、时间掌控、空间封锁和纪律威慑,使工人身体在劳动场域和生活场域呈现出工具化和节奏化倾向,陷入了“苦难窟”,时刻处于“监视”之中。工厂制度的全方位规训,促使工人身体发生转向,塑造了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化身体。身体的革命化催生着工人的身体反抗。工人在对身体的体认与社会的“沟通”中实现了身体认同建构,在身体反抗意识觉醒中回归了身体主体性,在身体反抗行动的在场中推动着身体走向解放。  相似文献   

10.
刘顺 《北方论丛》2011,(5):14-17
宋儒的身体诗学奠基于身体观之上,在"身体意象"的营造与书写中,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儒学由礼乐向心性之学的内转、宋人生活的雅化与人文化为宋儒"身体诗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土壤,而儒学传统中的三相一体的身体观、作为"窍"的身体观、社会化的身体观则为宋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基,身体成为宋儒营造个人生活世界与心灵空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西新建县宾兴会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县宾兴会又称宾兴馆,成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本县乡绅为了支助本县举人参加会试以及优贡、拔贡进京而建立的一种民间助学助考组织。其经费来自捐款和息钱,息钱的绝大部分用于助学助考。在运作上有一套严密的经营管理制度和详细具体的助学规定,在资助举子应试、培养人才、振兴文教方面功不可没。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均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良心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2,(4):113-118
良心直接源于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 ,最终源于利己 ,源于自我利益 ,源于社会和他人因自己品德好坏所给予自己的赏罚。因此 ,每个人良心的强弱 ,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 ,但就其必然性因素来看 ,则直接取决于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的多少 ,最终取决于他因良心的强弱而得到的利益的多少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良心观"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良心不是对利益计算和权衡的结果,而是义务的实现,是道德的直接性,是个体自觉意识到客观义务而在内心形成的原则精神。研究黑格尔的"良心观"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上的良心和宗教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和宗教自由是个人形成自己特有的良心判断,并根据良心判断行事的自由.良心自由是人的尊严的体现,在现代自由权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在司法过程中,良心自由案件的审判往往分为两步,首先确认争议中的行为是否是基于良心的行为;第二步是良心自由的要求和社会利益相比较权衡.西方国家在司法过程往往给予良心自由优于法律的保护,这根植于西方自路德以来尊重个人良心的传统.良心自由在西方的产生,喻示了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的分野.在当代,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少数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6.
郭庆财 《阴山学刊》2007,20(2):22-26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章学诚对繁琐学风的抨击远承自刘歆,学主于用是两者学术思想的共同基质,但刘歆本于通经致用,而章学诚则是承自浙东学派一系的事功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田园词和辛弃疾的农村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园词成熟于苏轼,兴盛于辛弃疾。辛弃疾多方面突破和丰富了田园词的传统,拓宽了田园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田园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田园词的成就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取得的,其局限也可在传统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曲相霏 《文史哲》2005,20(3):151-156
对人权正当性的回答是达成人权真共识的前提。欧陆传统的先验式人权推定和英伦传统的经验式人权推定、自然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学说等等,都经受不起人权正当性的进一步追问。人权的正当性来自价值判断,根源于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类弥足珍贵的道德情感。作为价值判断的人权无关真假,是一种类似于真实性的要求。人权的概念产生自西方,但在儒家的良心理论中却可以找到人权本原的最佳阐释。个人主义与权利观念的缺失应该是儒家虽有丰富的良心理论而未发展出人权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解释的良心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刑法调整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人权与包括犯罪人基本人权在内的全体公民基本人权之间的关系。刑法的价值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包括犯罪人基本人权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刑法解释是适用刑法进而实现刑法价值的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一能动的释法过程中,唯有司法者坚守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作为人共通部分的“常识、常情、常理”即“良心”,才能保证释法的结果不违背普通公民的意志,也才能够最终实现刑法的价值。这就是刑法解释的底限。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风格》发表于《学生导报》1947年第26、27、28、29四期合刊,未收入《冰心全集》和《冰心文选.佚文卷》,系冰心佚文。培良的《冰心胡说些什么?》发表于《狂飙》1926年第12期;宋汉濯的《冰心女士的作品及其批判》,发表于《文艺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此二文未收入《冰心研究资料.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文章对其来龙去脉作了客观的说明,对培良文的偏颇作了分析,对宋文的论说作了补充与阐述。该则佚文与两篇研究资料当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