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高,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这样一来,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国外竞争者自感压力很大。因此,他们利用WTO这一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肆无忌惮的反倾销指控,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本文就反倾销的危害及应对反倾销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便通过分析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好的预防和减轻反倾销带来的损失,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戈辉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2002中国反倾销论坛”上讲到: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国家,在入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以反倾销为主题,举办这样一次研讨会,目的是使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世贸组织有关反倾销的相关法律制度,在受到由于进口倾销产品造成损害或产品出口遭到国外歧视性反倾销时,能够正确运用反倾销这一世贸组织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依法维护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宽的领域内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开放带…  相似文献   

3.
王绯  吴平峰 《经营管理者》2011,(14):138-139
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问题最引人注目,对正常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巨大。近年来,欧美国家对我国频频采取"双反"措施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目的。本文结合WTO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规定以及本国具体情况,简要分析了欧美国家对我国采取"双反"的原因、影响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不断发展,国外对华通过发起反倾销诉讼的方式来保护其本国利益的趋势愈演愈烈,在新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只有通过掌握WTO反倾销规则建立先进的反倾销法律制度才可以灵活、从容的应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和贸易大国,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运动中的最大目标。本文从倾销与反倾销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我国被控倾销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说明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回应反倾销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仕辉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Z1):274-278
回应反倾销指的是对某出口国的相同商品在不同的进口国先后遭到反倾销申诉的现象,它是国际反倾销和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回应反倾销博弈模型对回应反倾销条件、决定因素、对被回应国国内的影响、持续回应反倾销效应等进行分析,我国作为反倾销的"新使用者",要重点研究回应反倾销.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损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定位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替代国”制度这一不公平的歧视性做法。本文在介绍替代国制度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该制度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做出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入世后,我国面临的公平贸易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和我省外贸出口的一个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的重点目标,而我省又是近年来反倾销的重灾区。截至2004年2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计627起,其中,反倾销调查566起,保障措施50起,特保11起,共涉及我4000多种产品,影响我  相似文献   

9.
现今在我国经济实力与出口产品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仍然遭受着日益增多的反倾销事件,严重挫伤了对外贸易发展的进度,本文从企业遭遇反倾销现状的分析着手,梳理了反倾销对象及手段,并针对反倾销原因及对策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我国企业的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也日益增多。在以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基础上,亚洲一些国家,先是韩国、日本,继之印度、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也对我国的产品相继采取反倾销制裁。迄今为止,我国出口产品已收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500多种,化工、矿产品首当其冲,彩电等产品的出口也受到阻碍,直接受到影响的出口额高达100多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正>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中的份额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成为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除发达国家屡屡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也频繁动用反倾销措施。从欧共体1979年8月对我国糖精和盐类征收反倾销税开始,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每年都有较大增幅,截止2001年9月底,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52起,涉及到4000多种商品,粗略估计,共计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亿美元以上。对我国  相似文献   

12.
朱冰雁 《决策与信息》2010,(12):164-164
加入WTO 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更是迅猛发展。但是,反倾销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就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反倾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国产品屡屡遭受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指控,使出口企业损失惨重,因此,加强反倾销会计的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反倾销挑战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反倾销会计的控制策略与发展策略,旨在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赵姝 《经营管理者》2013,(32):180-180
近几年,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反倾销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反倾销措施对我国各企业的频繁运用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障碍。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加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如何应对反倾销现象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反倾销现象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产品的出口实现合法保护,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宇 《经营管理者》2013,(23):165-16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华反倾销案频繁的发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近些年来,很多的专家认为要想打赢反倾销贸易战,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反倾销领域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并且合理的运用各种会计手段。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倾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外反倾销对我国的主要危害,提出实施反倾销规避会计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全球对华反倾销诉讼在宏观经济因素、报复性因素和制度因素方面的动因进行了整体检验,试图通过与其他出口国遭遇反倾销动因的对比,判断中国出口是否遭遇了歧视性反倾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组检验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歧视性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一国通常基于不利的经济形势或者对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提出更多的反倾销诉讼,但是全球对华反倾销增长并未表现出和其他出口国类似的规律性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几乎不考虑各类经济因素,也并非对中国之前反倾销行为的直接报复,均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和歧视性。从影响国际反倾销的制度性因素来看,发达国家倾向于在贸易伙伴国报复能力较弱的时候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诉讼,其对华反倾销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具歧视性。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效遏制针对中国出口歧视性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谷玲 《决策探索》2013,(1):64-65
原产地规则与反倾销调查密切相关,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约束。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受全球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现行原产地规则过于简单、原产地标准过低、原产地规则与反倾销的联系不密切。笔者分析我国企业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以及我国原产地规则和反倾销立法的现状,尝试对完善我国原产地规则与反倾销结合运用的相关规定做一些探讨。一、原产地规则与反倾销调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遭受的反倾销指控也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我国出口商品投诉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趋增多,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次数频繁,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范围日益广泛,涉及的规模和金额日益增大,中国实质上已成为当今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入世以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仅有质的提高,而且会有量的扩张,因此如何制定我国的应诉对策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倾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外反倾销对我国的主要危害,提出实施反倾销规避会计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