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由于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意义,因此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类型、速度、劳动年龄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不同的影响。本文以三次人口普查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以及联合国1982年《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结果为主要资料,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特点及其对我国目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与趋势分析孟向京在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与城镇地区不同的特点。虽然农村地区的生育率一直高于城镇地区,但由于乡城一迁移过程中的年龄选择性,使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非但不象人们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若干变动及其原因,并且借助年龄金字塔概括出199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三个特点.最后作者就年龄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指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起伏变动很大,不符合运用西方人口学中检验年龄堆积现象指数的前提条件;用三大年龄组的划分来研究年龄结构可能出现组内变化与组间变化方向相反的情况;使用5岁组数据将掩盖1岁组年龄结构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宋健 《人口研究》2006,30(3):18-21
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与变动 近些年,对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一概念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①,指由于迅速的人口转变,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人口的增长,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还相对较轻,因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5.
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性别比失调和随生育水平下降而来的人口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可能导致中国未来婚姻市场两性人口失衡。其中,夫妇年龄差规范的存在使得人口年龄结构制约着婚姻匹配。本文利用中国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一次“自然实验”,分析了婚姻拥挤因素对人们婚姻行为、婚姻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婚姻拥挤对夫妇平均年龄差及其年龄差分布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处于婚姻拥挤状态的男性和女性在完婚途径和婚姻状况方面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 根据1953、1964、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三十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看到,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变化不大,15-64岁成年人口上升,15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下降,人口类型转化,人口年龄构成不合理。1953年中国人口基本上属于成年型,但开始向年轻型转化。根据1953年的人口构成,可以推断,1949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1964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典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根据粗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与特征,构建了人口年龄结构系数及其对粗出生率变动影响的贡献率指标,分析了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49—1979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很小;1980—1993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迅速上升,年龄结构的贡献率增大;1994—2008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趋于下降,人口惯性势能在减弱;2009—2011年,受80—90年代出生高峰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再次凸显,年龄结构的贡献率迅速增大。从年龄别生育率逐年下降的特点,也可以证明近年推动我国人口增长的力量主要是由于年龄结构带来的惯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东源县前身为河源县、河源市郊区,地处广东省中部,是该省16个特困县之一。本文试通过1982年、1990年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对该县人口年龄构成作一浅析,探讨一些对策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 (一)八十年代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早期,进入成年型中期,1995年进入成年型后期,已逐渐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 从表1可以看出,“三普”时,东源县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具有成年型人口的特征,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具有年轻型人口的特征。然而,年龄中位数接近年轻型与成年型标准的临界值(20岁)。因此,1982年东源县年龄结构类型介于年轻型与成年型之间,偏重于成年型早期阶段。“四普”时,经过八年后的东源县年龄结构四个指标已完全达到成年型标准,而且处在成年型的中期阶段。五年三个月后,即1995年10月1日,东源县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成年型的后期阶段,四个指标中已有一个(老年人口比重)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值。因此,可以说东源县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渐向老年型迈进。  相似文献   

9.
将三段式年龄结构表示为三角图中的点,则其时序轨迹可以表达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通过分类梳理世界各国(地区)及中国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模式,并预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长期均衡位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演化具有充分的“各态历经性”,可称为“年龄结构转变”,其基本路径是:从多子化的年轻型人口出发,经历少子红利化、转折和负债老龄化3个阶段到达少子-高龄型人口的长期均衡位置。发达国家(地区)已处于第三阶段中期,发展中国家(地区)多处于第一阶段中后期,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地区)还处于转变初期,甚至还在起点徘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于2010年经过红利拐点进入第三阶段,加速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转变进程。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人口的均衡年龄结构为少儿占15%、劳动力占55%、老年人占30%,世界各国(地区)也会向这一方位聚拢。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型人口在年龄金字塔上的表现 ,将老年型人口划分为底部老龄化亚型、中部老龄化亚型和顶部老龄化亚型三个亚型 ,并给出了划分标准。老龄型人口三个亚型的划分 ,既是对人口类型划分理论的一种深化和完善 ,同时 ,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有利于认识某一人口的发展态势和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帮助我们制定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人口转变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兼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老龄化其实是人口转变所必然引致的一个人口学后果 ,是人口转变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继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一次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不仅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由高向低的下降过程 ,同时也是人口年龄结构由低向高的“抬升” ,即“老化”过程。当然 ,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在发生时间上并不同步 ,前者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后者始于出生率的下降 ,由于两者初始下降所存在的“时滞”效应 ,因而人口老龄化的显现在时间上总是晚于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演进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般讲 ,在人口转变初期出现的是人口年轻化 ,或称“逆老龄化” ;到了人口转变中期 ,出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相对意义的“底部老龄化” ;当人口转变进入后期阶段 ,代之而起的将是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绝对意义的“顶端老龄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的以下几点是肯定的,人口数量要继续增加40~50年。到2000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2.5亿上下。下个世纪对我国人口总数的影响,除了生育率以外,死亡率下降对增加人口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总数最多时达到14~15亿的可能性很大。人口年龄中位数一直上升,人口老龄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举世罕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转化(70年代初至1982年)。70年代初我国生育率下降之时,人口老龄化就开始了。到1982年已经完成了从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的转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快速经历的人口转变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一直为人们所观注。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趋势最为引人注目,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研究中国人口的变化提供了最新信息,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展开了对我国人口老化的研究。本文作为其中之一,旨在考察我国生育率转变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包括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这一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盟人口转变与中国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新 《人口学刊》2001,(2):39-43
我国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人口转变,与欧盟内生性的均衡人口转变过程相比。我国人口转变是典型的外生性非稳定过程,二者在主导因素、途径和结果上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将面临的人口挑战主要是巩固和稳定低生育率,缓解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的负外部性,促进内生性低生育率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旅游人口特征概述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讲应对旅游人口作如下特征的描述:旅游人口的性别结构、旅游人口的年龄结构、旅游人口的职业结构、旅游人口的国别(地区别)结构,不同年龄、性别旅游人口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特点,概言之如下:性别比偏高;年龄构成偏大;职业构成中以白领  相似文献   

16.
<正> 作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老年人口问题,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日益重要。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平均寿命延长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某一类型的年龄结构形成以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持续性作用。如无重大的意外因素(例如大战、严重的天灾或流行病等),则在几代人中保持相对的恒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控制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是均衡的: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一些国家出现了人口老化现象。同一时间,发展中国家在50年代出生率未能控制,死亡率又高,平均寿命短,人口年龄结  相似文献   

17.
论招赘婚姻对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底部已出现紧缩势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开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预计到2000年会进入人口老龄化年代。因此,研究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十分显得紧迫和重要。目前农村老人依靠子女养老仍是主渠道,加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其若干社会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既是以往人口自身及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也是决定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未来生育水平、国民收入、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提供了最新资料。结合前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变动及其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可能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资料是考察我国人口再生产以及安排好十亿人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数据之一。对于历史上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口统计资料残缺不全的部分,利用这次人口年龄结构资料作回顾性的估计推算,并进行一些修正和补缺也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十亿人口在同一时点统计出的年龄结构,必然具有它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欧洲发达国家与中国历经的人口实践进行比较,探讨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的不足,进而提出人口转变的方向及完成与否的判别标准。文章在构建年龄结构转化理论的基础上,严格区分了相对过剩人口与相对适宜人口,指出未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与相对基本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达国家人口状况的区别,从而论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日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