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传统学术里没有专门的解释学理论,但不否认中国思想在其传承阐释中蕴含了解释学的理论.中国解释学作为一种理解原则对中国现代的古典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包含着一种解释学的建构,通过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探索重建中国解释学的途径,思考中国解释学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的理解和解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解释学,一种不同于单一文化内部所适用的跨文化解释学.跨文化研究的杰出倡导者雷蒙·潘尼卡以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为跨文化解释学及其方法论的确立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本.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跨文化解释学:从动力来说,跨文化解释学首先应以当前人类生存的跨文化处境为外在推动,以人在自我理解上的跨文化信念为内在驱动.在性质上,由于需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空间距离,跨文化解释学是一种历地解释学.在方法上,跨文化解释学则需要以"对话的对话"为基本的方法论,也即一种区别并超越"辩证的对话"的新对话型态.在目标上,跨文化解释学最终是为了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更新和相互丰富.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来看,几乎可以把中国哲学史看成是一部经典诠释史,思想家通过经典的注释和解说的形式来发展、建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而这一方式必然包含着“客观”地诠释经典的“原意”和建立诠释者自身的哲学体系这对矛盾。从前者看,中国解释学带有方法论解释学的性质;从后者出发,中国解释学的性质则是本体论的。而事实上中国解释学不必遵从西方解释学先有方法论解释学,后有本体论解释学的演进逻辑,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在于本体论寓于方法论之中,注经、说经是形式,是载体,思想创造才是内容,是实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界定为一门“解释”、“理解”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对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尽管运用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学方法,但方法论创新的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解释学史上,伽达默尔的重大理论贡献既在于完成了从作为技艺学和方法论解释学向哲学解释学的转变,更在于实现了由理论解释学向实践解释学的飞跃,使解释学与实践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统一,在解释学基础上推动了实践哲学的重建与复兴。历史悠久的实践哲学的重新接续和复兴重建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理论落脚点,也是其全部解释学思想一以贯之的中心线索,同样是西方解释学的最新发展形态。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内在关系及其实践哲学的定位作出鲜明的基本判断,指明"以善本身为目的的反思"为己任的实践哲学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运思的主题,这是当代解释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论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法律解释学对著作权法进行了解析;认为著作权法内在的缺陷凸显于问题之中,缺陷与问题是矛盾的统一体;并从聚焦问题,分析缺陷,重点对著作权归属、对象和效力的重要条文展开解释,以此提升条文的可适用性;指出著作权法的解释学分析是实用法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为法学界探索著作权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并试图增强著作权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学理来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方法内在地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总的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了调查研究方法、解释学方法以及实践思维方法,与之相适应,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则分别成了这些研究方法确立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奥古斯丁是西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解释学。圣经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在奥古斯丁那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从他之后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尤其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相似文献   

11.
库恩科学解释学基于其历史主义科学观。"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解释学的3个核心概念,其它诸如"范例"、"反常"、"危机"等基本概念都可以从这3个核心概念中推演出来。这3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可以依次从哲学解释学"理解"、"解释"和"实践"3个理论维度加以解析。其中,库恩科学解释学研究的意义和解释界限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求融贯一体地理解库恩科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研究范式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然,解释学研究范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教育研究需要在借鉴解释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做出超越解释学研究范式局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解释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它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研究指向。现有的法律解释学偏重于对逻辑形式的研究,缺乏相应的问题意识。因而,法律解释学的创新需要与法律社会学结合起来,找到中国法治的问题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吸收中西文化的经验与智慧,在现实与传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凸现法学研究的主体性、实现法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要提升法律解释学回应实践的能力,就应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学吴学琴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是当前国内学术界从解释学视域出发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学术力作。该部著作呈现出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精当的思想评析"、"匠心的类型提炼与独到的观点剖析"、"鲜明的创新意识与特有的学术价值"、"严谨周密的论证与清新流畅的表达"等4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婚内强奸是目前国内法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否定说和肯定说两大理论体系。从现代法律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二者都是现代法律解释学观念的必然产物。但二者进行比较,后者则具有更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是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目标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融合性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深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是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研究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目标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融合性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深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在中国科学理解或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对不同历史主体在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经验及教训、同一历史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这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比较视域。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