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学选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也制约着文学选本,促使选本对思潮作出反应.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典型的个案有《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批评方式,评点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宋代文学选本中的评点包括符号标识与文字批注两种形态。符号标识经由从抹划到圈点的演进历程,并在实际评点、刊刻过程中形成一套大致统一的符号系统。文字形式的批注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普遍存在,但不同选本中文字批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明清戏曲选本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媒介与手段,其编选者与其中收录作家的地域性分布与选本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明清戏曲编选者以江浙地区为最多,这与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选本所呈现的作家作品的地域分布也与编选者主要的活动区域、活动对象密切相关,编选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前贤的崇敬与朋辈的认可,往往会选择其主要活动区域的作家作品.选本中所收录的作家作品也回应了戏曲地域性分布与发展的戏曲史实际,体现着中国古代戏曲在大都、浙江、江苏三地的地域性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学媒介高度发达,文学作品数量与日俱增。面对数量庞大的文学文本,具有展示典范、钩沉遗珠、呈现时代与编者文学观点的文学选本,就成了介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当代文学选本的理论研究表明文学选本的操作类似一种权力运作,涉及谁来选、怎么选、选什么这样一个包含了吸纳与排除的权力斗争过程;当代文学选本的历史研究则探讨了选本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当代文学选本的应用研究将选本置于文学史的语境之下,重点关注文学选本对文学认知、文学形象以及文学书写的影响。进一步整理、探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的价值与功用,是当下文学研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文学选本的编纂出版与彼时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之间是一个同构并进的关系,这是一种激进的现代性逻辑下文学出版的独特景观,与社会语境之间关系密切。其具体表现在选本出版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编纂过程中选家的认定及其位置变迁、导言(或前言)写作的意识形态呈现、作家与作品的选择及其编排、选本格局的建构与巩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许总 《齐鲁学刊》2005,(4):70-76
理学与文学各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但是,在理学发生的宋代,统治者以“崇文抑武”为国策,笼络知识分子,广开科举,大倡尊孔读经,使儒学复兴成为宋代文化繁荣的核心体现。作为宋学核心的理学,其基本精神自然渗透于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各个领域。而时代性的人文文化氛围和理性思辨精神对宋代文人心理的浸润,进而铸就宋代文学的根本的文化性格。同时,传统儒家思想的表达,无不借助于文学的形式,儒家是先秦诸子中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作为新儒学形态的宋代理学,在表达方式上也难以割断与传统儒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国社会状况;有的则注重从新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编选作品。有的选本中渗透着编者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有的选本则因编者态度较为冷静,重视审美维度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中国文学的实绩。这些选本虽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它们是研究那个年代西方文化取向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8.
宋代蜀学作为地域性文化,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理学思潮的影响。宋代巴蜀思想家及流寓巴蜀的理学家会同蜀、洛,促进了儒学和巴蜀文化的持续发展;贯通经学与哲学,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二者之互动,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促进了理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尤其在党争、科举、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有较大突破.要使研究深入,应结合宋史观以比较唐宋文化,认识由进士文化到士大夫文化的转变.此外,夷夏观的不同,造成了唐宋两代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宋代在主流的士大夫文化之外,尚有多元的文化;而宗族共同体的建立,又使家族文化极为发达,且与地域文化结合成新的文化景观.研究宋代文学不能单纯、孤立的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应与思想史、哲学史、制度史作更广泛的结合,应注意文学与学术、艺术的关系,应具有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延伸的学术眼光.  相似文献   

10.
北宋熙、丰之际,中国文学选本生成与接受的基本语境从文学语境切换到道学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文选>的文学标准受到了空前的否定,<文选>第一次成为嘲风弄月的代名词.宋人对<文选>文学标准的发难在宋代和宋代以后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文选>的盛行趋势发生了逆转;对<文选>的苛评进一步升级和泛化;以道学标准增删<文选>文本成为一种风气.  相似文献   

11.
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栽道观经宋人提出以后,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构成了明清文学选本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语境.在这一基本语境中,一些文学选本仍然坚守文学本位,公开或隐蔽地对栽道观念作出了有力的反拨,表现出与认同类文学选本迥然不同的另类特征.但是,与那些折中栽道观的文学选本相比,反拨类文学选本往往在经历了一时的热捧之后很快淡出历史舞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鄙弃.  相似文献   

12.
选本类型在选本格局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某一体裁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就当代文学而言,诗歌选本和小说选本之间地位的演变,所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命题:"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功能变迁,及其背后文学主体构成上的变化。选本编纂以"选"的方式自觉运用文学体裁或类型分类原则,既强化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文学观念和对文学的评价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郑力乔 《理论界》2012,(11):137-139
晚清文学选本、民国新式教科书、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文,在解读方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异。本文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例,循其历史阐释的轨迹探析这篇千古名文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学解读和教育空间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方岳贡在崇祯元年任职松江知府,守郡十四载。这期间,他与几社士人关系较为契合,有些士人还是他的门人。方岳贡对几社文人多有奖掖提携,他们之间的文化互动也比较密切。这些都对几社的兴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职是故,我们在考察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时,应该要注意到地方官员与当地社团或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民族民间歌舞不够发达,而且自宋以后,越往近代,越靠近汉民族文化中心区,就越不发达,这与汉民族文化中强烈的性禁忌有密切与直接的关系。纸、笔(印刷)是书面文学传播的重要工具、手段与方法,对书面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宋代发展成熟并且相汇,使文学作品的大规模展开与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为宋元时期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6.
卫亚浩 《学术论坛》2007,(10):139-143
宋代音乐文学十分繁荣,其音乐文化的发达与音乐制度的完备为此期音乐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教坊作为一个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不但全面介入了宋代音乐文学的创作,并且凭藉其创作与演出实践深刻影响了宋代音乐文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选本具有衡鉴、评定的功能.选家必须在个人审美偏好与诗坛风尚、在文学与政治的互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所编定的选本才能起到树立权威诗人、确定经典诗歌的作用.优秀的诗歌选本从实践层面上将选家的诗学观念具体化,并与诗文评、诗文创作等一起,构建选家的诗学体系.清代诗歌选家编定选本的最终目标的是影响时代风会,扭转诗歌地位下滑的局面.在清理古代诗歌的同时,一些选家也编定了大量"当代"选本,这表明选家有意识地将"当下"的诗歌创作纳入诗史传统之中,为"当下"文学的存在、发展寻找最恰当的逻辑理路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赵红卫 《齐鲁学刊》2022,(3):145-152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一隅发展到影响力遍布南北,地域性文学社群在其形成与传衍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体系中,家族文学共同体是地域文学社群实现代际传承的支柱和纽带;地域性的文人社集本身即带有地域文化的稳定性特质,地域文化特质在高密诗派诗歌创作中的呈现,是诗派形成与长期传衍的重要动因;地域文学社群的基层写作形态影响着高密诗派的诗论诗风;高密诗派成员在宦游地开展的地域性文人社集活动促生了新的诗学中心,完成了文化扩散。  相似文献   

19.
宋代石刻与文学传播关系十分密切,对宋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石刻众多、分布广泛,激发了传播者(文人)对石刻作品的阅读与传播兴趣;石刻对所传播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强化了宋代文学重理明道的文学基调;石刻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石刻作品的词翰双美,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传播力.而作品的反复刻石,更强化了名篇的典范性与影响力.石刻还提供了一个互动对话的长效交流空间,增强了作品影响的持久性,进而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空间维度不是地域文学史编写的重要的衡量尺度,重要的衡量尺度应是这一地域共同的文化结构形态和地域文化特性的趋同。地域文学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延续性,某地域文学应当包括描写内容与该地域风土人情相关的外籍作家和土生土长的作家及其作品。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要坚持文学本位和作家本位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