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以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为主 ,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汪的恋土情结的文化传承 ,指出汪曾祺小说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历尽坎坷 ,具有漂泊感、倦怠感的汪曾祺的美好生命意识的补偿。  相似文献   

3.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漂泊是田汉早期剧作主题之一.田汉把生存体验、理性认知、存在关怀和超验领域的漂泊意识在<南归>中进行了巧妙表现.它不但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揭示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主题:漂泊.  相似文献   

5.
漂泊感是杜甫诗中尤其是后期诗中的一条情感主线。这种漂泊感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它首先是一种悲剧意识,表现为政治失意的孤寂,生活窘困的悲凉及故乡难归的失落;其次是一种栖身世外,回归自然的境界。在杜诗中,这种漂泊感有时是通过一些明确与漂泊相关的词来表达的;有时则隐藏在一些具体的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6.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论蒋捷词的漂泊情怀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捷是宋元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蒋捷身经宋元易代之际的巨大动荡,不仅承受了因之而来的亡国破家的惨痛现实,而且长期处于漂泊流离之中。因此,漂泊意识,即对于漂泊流离之生存状态的深刻体验,对于家和对于国家、民族的无可归依,以及因时代巨变所导致的人生价值的失落和人生道路的无可归依,成为其所著《竹山词》中极为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漂泊的诱惑:张雅文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臣 《南都学坛》2002,22(1):69-73
张雅文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和独特经历的作家 ,她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从她长期漂泊的生存状态中得到了体现。漂泊的生存状态直接受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进而发展成她的个性特征。追求自由、冒险和侠义的自由人格 ,女性参与文化 ,体现出女性主义理想的当代文化精神是这一特征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爆发使盛中唐之交的诗人刘长卿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刘长卿经历了避难客居与异乡任职的客居生涯长达33年,由此形成了浓重的"客居"意识。"客居"意识在刘长卿诗歌中表现为客居身份的自我认定、孤独漂泊感的抒发以及思归的渴望。在诗歌创作中,刘长卿多选取象征孤独之物的意象,通过"移情"的艺术手段表达内心的孤独漂泊感。刘长卿的"客居"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旅行与游览、漂泊与流浪、身游与心游这三类基本旅游文化形态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旅游主体身心自由与否是旅行与游览的分界点。漂泊与流浪都属于无终点的旅行。在漂泊中,主体文化心态是封闭的,价值取向是退缩的,以乡愁为标志构成了它的伤别、怀乡、寻根三部曲;流浪在文化心态上则是开放的、拓展的,它是一曲生命力量的赞歌。身游是一种现实之旅,要求亲历性、亲验性;心游则是历史之旅、精神之旅,在心游中,旅点总是旧的,而旅线却是新的。  相似文献   

11.
在西部作家赵光鸣的笔下,大多讲述关于流浪者和异乡人在西部大地漂泊的故事,作品中处处流露着浓郁的家园意识。本文主要从赵光鸣创作的心理溯源、小说中家园意识的凸显和思考以及对失去家园的人道主义同情与关怀等方面对赵光鸣小说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以来的回族小说,以伊斯兰文化为价值底色,构建着“保守主义”倾向的宗教性叙事伦理,主要表现为以“清洁精神”伦理拯救世俗诱惑和道德沦陷困境中的人性之真与心灵之净,以“彼岸意识”伦理探寻生死相通和现世苦难追问中的轮回运转与超越解脱,以“神圣体验”伦理参悟万物有灵和宗教神祗领域中的幽冥哲思与神秘图景,以“母族皈依”伦理重觅精神漂泊和文化无根突围中的身份归属与本土诗意,伊斯兰文化孕育的叙事伦理,蕴含着对以“现代性”为价值主导小说叙事的宗教式反思与审美式批判。  相似文献   

14.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潘军的创作根底上有着"行吟诗人"的气质.他对于流浪与漂泊生活具有极深痴迷和眷恋,他喜欢以"在路上"的方式来彰显他的海明成式的硬汉精神.但他的作品中却也和所有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充满着对生的恐惧.潘军小说中的恐惧感其根源在于深层的悲剧性的历史文化意识,来源于他对历史的不可把握性的体认.同时,潘军对硬汉精神、对高贵的流浪汉精神以及对于恐惧感的表达,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视角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对人生梦想追求历程中的漂泊与回归,从而解读了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对美国文化价值观及人性的追问与思考,也加深了读者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歌中巧妙利用图形-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间漂泊的生存阈限被凸显,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之漂泊感;诗集《草场》则前景化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的女性独立意识,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而日常生活图形化和元神话背景化的改写则赋予神话和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熟悉感。图形-背景的置换有助于经典再生成,呼应了经典创新的时代召唤。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当代作家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薰染,致使当代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不屑一顾,也对中国文学中的叙事精神普遍淡漠甚至拒绝,最后导致价值缺失,精神漂泊。本文认为,只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学的大传统,才能找到失去的文化自信和根。  相似文献   

19.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殊的生存遭遇,奈保尔命中注定就是一个"旅行者"。奈保尔出生在文化杂糅的"旅行"途中,经历了英伦三岛的文化漂泊,遭遇了印度"故乡"的文化失落,最终被"抛"入到一种无根的生存状态,成为大地上的"旅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