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16-18
新中国初期 ,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 ,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 ,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 ,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 ,农民协会便因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4.
长安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誉为“神州第一街”,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兴建元大都时,其南城墙内的顺城街就在现在长安街的位置。明永乐年间,为了扩建京城,拆除了原来的南城墙,填平了护城河,在原城墙以南1公里(今正阳门附近)新建了南城墙,将原来的顺城街改建成最初的长安街,天安门以东到东单是东长安街,天安门以西到西单是西长安街,统称长安街,长约3.8公里,被长安左门、右门分隔为东、西两段。辛亥革命后,1912年拆除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始得贯通。1939年,在长安街东西两端开辟了启明(今建国门)和长安(今复兴门)两个城门,并形成延长线。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体操概念的演变历史过程中的社会背景、体育理论建设、体育工作者能力、体育内容与手段、运动竞赛和体育组织制度等几方面的研究,探求体操隐退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7.
曹建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73-76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地区的农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革,广大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全面小康,而且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基层民主政治同步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苏南农民生活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任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18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1):128-132
教师形象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与教育目的指引下,教师职业角色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总和以及人们对教师群体的总体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形象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我国教师政策与教师教育对教师的标准与要求,对人们研究不同时代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有重要启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形象的考察,大致可将其变迁历程划分为艰苦朴素的人民公仆、走下圣坛的职业劳动者、艰难转型的教育研究者和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这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教师形象变迁呈现出形象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非同向变化和教师愈加关切自身权利与发展的特定规律,并从国家和政府大力推动教师形象建构,教师群体不断适应教育变革并主动构建专业化形象和注重道德修养、树立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教师形象这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构建新时代卓越教师形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46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矿业的开发大致经历了和平解放后的初步发展、民主改革后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的转轨与探索、新时期的转型与深化发展四个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与特征。从不同历史阶段来看,西藏矿业开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生态压力大、勘查程度低、发展战略不科学等问题。针对西藏矿业开发的成就与不足,文章总结其历史经验并反思发展教训,对西藏特色矿业发展道路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加深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逐步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农民所起的作用,从而在中国的农村中发起了领导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组织了农民协会.文章主要论述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的性质以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那年的元旦,我是在炮火连天的淮海战场上度过的。 1948年12月底,辽阔的淮海平原大雪纷飞。 打了一个多月的淮海战役进入决战阶段,12月17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发表了。在这篇文告中,毛主席指出:"十几天来。 相似文献
13.
王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农民协会建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农会。其特点是:农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农会组织农民开展以减租为核心的经济斗争;农会组织比较涣散。第二阶段为高涨时期。其特点是:时间短,发展快;白经济斗争进入全面斗争;农会组织渐趋严密。第三阶段为深入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重点;重视武装斗争。农民协会的重要作用是:组织农民团结起来斗争;思想启蒙和宣传教育;协调各方关系,缓和矛盾;推广经验,共同发展;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挽救中国,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心愿;改造中国、建设中国更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担当。残酷的实践洗礼,使真正的共产党人在前仆后继的道路上苦苦寻觅,愈挫愈勇,最后通过万里长征,来到陕北,来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站稳脚跟、打开了新的局面。从1935年至1948年的13年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私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环境等无不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中国国际私法正处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如何设计中国国际私法制度,关系到中国国际私法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乌小花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0(2):47-5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团结少数民族群众,调动少数民族群众极性,维护国家稳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回顾,展示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乌小花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 ,是团结少数民族群众 ,调动少数民族群众极性 ,维护国家稳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回顾 ,展示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对我国的乡村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一些党史材料,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发展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系统、主要活动、性质和特点,以求勾勒出这一时期农民协会的概貌。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农民协会对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孟宏斌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90-99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 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农村调查这一科学工作方法,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其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之后;调查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涉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土地、人口、教育、医疗、卫生等,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当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下,开展农村调查,深入挖掘农村调查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全面掌握农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