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在作品中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混的文本空间,为读者展示了东非地区复杂多层的文化地貌,挑战着西方文学针对东非地区和族裔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颠覆殖民主义话语和思想操控的力道。  相似文献   

2.
针对华裔和非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比较华裔和非裔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华裔和非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强调在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中,要首先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汲取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加以借鉴和互补,这样才能建立处于白人主流文化社会的少数民族明确、自信的文化身份,不会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3.
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主人公托尼出于身份建构的需求,受情感、心理定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虚构了自己的记忆,建构出与现实自我不同的个人身份。但记忆的虚构性意味着托尼的记忆漏洞百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身份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同时被解构。巴恩斯通过托尼身份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经历,揭示了记忆的虚构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探讨了个体如何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伦理危机的出现给后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各种伦理问题。在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标杆,于是伦理身份渐渐迷失,人们会陷入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中,以移民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身份焦虑,以及叙述者通过自我建构、自我解构走出伦理困境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人需要经历一系列道德挑战与挣扎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体现了人在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于自己社会身份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在战争年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伦理身份危机,《另外那个女人》中各个人物在各自的伦理身份的建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无法改变的身份。莱辛试图通过这种描述唤起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准确定位自己的伦理身份。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有着极大的影响。学者普遍关注的历史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的积极作用,然而历史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消极作用却鲜有人提及。以美国亚裔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公认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雷霆超(Louis Chu)的《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为例来阐述历史记忆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消极作用,并说明只有忘记历史才能实现移民真正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以战乱为背景、以家庭为载体、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伤叙事。作品展现了主人公自幼因亲情缺失而遭受创伤、在追寻亲情的过程中因伦理困境被迫回溯当年的创伤记忆;对创伤记忆的回访帮助主体寻回创伤的意义与个体身份,而后又在亲情的抚慰下获得救赎并完成创伤的疗治。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胡塞尼的创伤叙事蕴藏着深刻的伦理内涵:个体创伤记忆、集体创伤历史的形成与治愈主人公伦理身份的缺失——追寻应有的伦理身份——伦理身份的获得这条主线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位视角独特的作家,胡塞尼从个体创伤的视角窥见家庭、从家庭的角度洞察社会,既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他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8.
美国亚裔女性文学中,食物成为族裔书写或身份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中的印度小吃、牛排等食物符号,解析后殖民女性文学中的身份叙事,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印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认为:第一代移民恪守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而保留了其“印度性”,而第二代移民的饮食习惯则更为多元,尤其是主人公果戈里排斥自身“印度性”而完全拥抱“美国性”导致其身份认同危机,最终通过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愈发了解母国文化,并建构其“混杂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族群意识,汉族移民身份的记忆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强化,以实现他们同内地汉族在祖源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移民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玮 《东方论坛》2014,(1):116-119
流散文学中,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时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异族婚恋是《同名人》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印度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进行自我身份探索的途径,也是身份认同的中介及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4.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空间的伦理性为发现和理解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从文学伦理学批评来看,阿瑟·米勒的戏剧《桥头瞭望》通过语言、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方式建构戏剧的社会空间、家庭空间和心理空间,反映了居于美国中下层的意大利移民所面临的伦理两难、伦理身份的混乱和内心无意识的禁忌情感,打破了戏剧的“第四面墙”,在演员与观众构成的交往空间中直接进行伦理教诲,启发人们关注现实社会中伦理准则之间的冲突以及禁忌情感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爱尔兰移民后裔,加之生活的颠沛流离,奥尼尔对文化身份的归属和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游走于各种思潮之间,奥尼尔自身成为了被不同文化定义的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分裂性与现实的焦虑产生交集,让奥尼尔能通过《诗人的气质》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两种文化、两个族裔之间的冲突、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展开了奥尼尔式的文化叙事与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以水库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描述水库移民群体的移民身份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国家权力主导的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在制度层面将移民身份生成并认定,也产生了移民身份具有的经济利益的非预期后果;移民们因搬迁安置经历产生了对移民群体的认同感,但与安置区当地人群体在互动中话语、行为上的排斥强化了移民身份意识。移民身份具有的外在利益与移民身份的消逝形成了一种在移民身份的上悖论。  相似文献   

19.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邂逅》讲述了一个由非法移民引出的故事,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不同种族的人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探讨如何克服种族和文化壁垒,打破帝国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白与黑二元对立格局,重新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