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法治和法学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经典话语,也是古代和近代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语境为背景,论述了法治和法学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博弈法治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演进性的历史成就之物,它源于社会内部的需求;对法治的需求一方面促进了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自身的强化又需要法学的导引;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法治要求,也酿发不同的法学理论;法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2.
法治需要法学支撑才能建成,由此提示出法学支撑力。就法学对应性和法学承载力来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法学加以引导。随着哲学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直面法治现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成为历史必然。必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初步支撑中国法治建设并取得较大成就。因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法学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而优化发展,最终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足够有效的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提要]历史法学主张法律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是19世纪欧洲法学的主流。从德国的萨维尼到英国的梅因再到美国的卡特,历史法学成为现代法理学的主要源流之一,其思想影响深远。中国历来重视民族精神的延续,当下中国历史法学的使命就是提供中国法律主体性的历史认同,在历史和法律之间寻求中国法学理论、法律体系和法治模式的民族道路。  相似文献   

4.
法律概念与法治--兼为概念法学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概念法学的误解与偏见,直接模糊了我们对法律概念的认识。而在对概念法学进行辩护时,我们发现,法律概念所拥有的价值储藏及意义演进功能,竟然成为法治框架内合法性与妥当性冲突的根源。因而,法治的最根本问题,也就演变为对法律概念的解读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各种制度。考察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传承和发展的阶段表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提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战略构想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法制设计,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历史视角透视中国法治建设,通过回顾中国法制发展历史,将中国法制整体上划分为礼治、封建法制等五个时期,并分析了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古今中外法制发展事件,提出法治的进步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法治建设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中国法治建设因历史惯性和现实问题,仍然任重道远,不可急于求成。中国法治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必须树立国民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培养守法习惯,形成自己的法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准确把握"法治"概念。通过辨析古今"法治"的涵义,分析国家运行的基本模式,认为法治是现代(工业化)公民社会的运行模式或治国方略,是指现代国家依照体现公民权利的法律运行。宜将古代的罗马"法治"、大秦的君主"法治"称为古典法治,以与现代法治相区分。我国延续未断的古典法治文明,是法治中国的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学根植于法律实践中,它虽然不构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却具备明确的理论指向和思想旨趣。中国传统法学的理性基础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实践理性,因此传统法学不追求客观性的标准答案,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性路径。这种特质决定了传统法学的实践风格,这种实践面向包含了善的目的性追求与法律实践智慧。中国传统法学乃是当代中国实践法治观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生成的思想文化前提。法治是一种行动,通过行动塑造法治,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语境教学法与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性相契合 ,是启发式的核心环节 ,是激发学习主体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法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决定了语境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社会法律教学应该加强语境教学 ,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10.
"纯粹法学"述评及其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凯尔森首倡的“纯粹法学”是西方法哲学中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其最基本的特色在于把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推向极端,排斥法律科学中的一切主观因素;强调实效是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成文法应得到遵守。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自清末启动之初,就受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深刻影响,但在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律实证主义已严重畸变。在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秩序的过程中,“纯粹法学”代表的本来意义上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极具特色的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和关于法律规范效力性的基本观点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既要积极汲取人类法治文明与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关切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条件,因此需要从语境的适切性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何以可能”。具体而言,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需要从政治、历史、社会与思想四重语境来考察:由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其政治语境;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对现代社会发生持续性影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成为其历史语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度转型的“复杂现代性社会”成为其社会语境;价值观建设与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则成为其需要考虑的思想语境。这四种语境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参照性背景,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与西方法治建设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13.
14.
演化博弈论在中国法治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据此构建“复制动态”的中国法治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证明“内生演化”的法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悖论”。中国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围绕约束规范公权力的主题,确立互动平衡精神和采取渐进主义策略,以改进转型中国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5.
法治理念与法律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与路径,而法学教育又是确立和传播法治理念,推动和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均已充分说明,法学教育与法治理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两者又是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国的法律现代化,既需要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又需要法治理念的确立与传播,法学教育是孕育和传播法治理念的温床与载体,法治理念则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西部基层单位法律人才奇缺,而专门为其培养人才的相关院校的学生却出路堪忧、就业面临困境,多数学生未服务基层法治建设;国家出台很多提升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法科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的措施,学校及老师也都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基层用人单位还是觉得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实践能力不强、社会交往能力差,而实务部门参与人才培养又有许多制约;尤其是法学教育大一统要求,培养模式单一,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同质性,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严重不足,而双语人才培养却缺乏整体规划及长效机制的形成。凡此种种的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困惑,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创新,而各相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法学教育是个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还是对它的成熟形态和发展前途的解读,都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语境。在此语境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该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即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即保持中国特色。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两制共存时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它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当两制共存时代结束后,它必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届时也将会有新的世界性理论形态出现。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辨析何谓法治、何谓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有机构成及其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区别,并且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放置到马克思主义法学传统中去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性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